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野性的呼唤
篇一:野性的呼唤(中英对照已排版)
篇二:野性的呼唤
研究综述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国内学者对《野性的呼唤》的研究 ,经历了从研究方法到研究视角和不同侧重点的转变,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蕴藏在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特征。
《野性的呼唤》在近十多年中在中国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997年至1999年,承继和 总结 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对以前的杰克·伦敦研究做了总结性的梳理,对于《野性的呼唤》的研究多为概述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性的,将它和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一同加以总结。
北京的《国外文学》1997年第2期开辟了专门的篇幅系统地对杰克·伦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刘树森的《杰克·伦敦在中国:世纪末的回声———〈杰克·伦敦文集〉绍介》和美国厄尔·拉博尔著、阮江平翻译的《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就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有评论认为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并非《马丁·伊登》,而当推《荒野的呼唤》,因而对这一作品的解读一时颇为活跃。有人称其视为寓言,表现人性的本质;有人程其为‘达尔 文式的史诗;有人认为是遁世文学作品,以婉转的艺术手法表现对人类的理解;也有人将其归为象征自传的作品。”“比如巴克,在它向‘荒野的呼唤’投降之前,就因它对约翰·宋顿无私的奉献而经历了精神上的改造,并在小说末尾完全超越了自身自然主义的背景,成为北方传奇性的‘狗妖’。
《白牙》,即《荒野的呼唤》的妹篇的主人公,会从一只杀人的狼变成牧场宠畜,也同样是因为它被威顿·斯各特充满爱意的管理救赎了:‘人类的善意如阳光般沐浴着它,而它也就像沃土中的一株鲜花那样茁壮成长。’”
郑克鲁在其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呼应前人的观点:“《荒野的呼唤》(1903)和《白牙》(1
906)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思想。”[10](P205)
常耀信在其主编的《美国文学史》中也认为:“布克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充分体现出斯宾塞社会达尔文论的基本命题。”[11](P619)同时还从小说叙事角度出发分析了《野性的呼唤》的艺术效果,这是其认识角度的创新。
祝东平编著的《杰克·伦敦的青少年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也是值得一读的关于杰克·伦敦生平的传记资料。
在这些总结性的梳理的基础之上,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上展开的。如在焦建平的《杰克·伦敦身后的狼》(《西北大学学报》, 1999)中就借分析《野性的呼唤》中对野性的礼赞的主题提出了“人类的文明与进化对于生命本身究竟是悲是喜”的问题。
2·第二阶段: 201X年至今,方法论解读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纷纷尝试用西方的各种理论对《野性的呼唤》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
雪虎
A、:方晏的《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及其文化意蕴———〈野性的呼唤〉和〈婴宁〉之比较》(《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X)和李明的《狼的艺术与人的哲学——贾平凹和杰克·伦敦“狼”小说比较论》(《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X)就在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比较视阈中到了《野性的呼唤》的普遍文学意义。
B、:如阿德尔·塔伊尔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与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X)、易建红的《海狗与海狼———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荒野的呼唤〉和〈雪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1X)和黄彩霞的《试论〈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中的超人思想》(《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1X)。
C、:尚晓进、诸逢佳的《〈荒野的呼唤〉:探析杰克·伦敦的生态主题》(《海南大学学报》, 201X)。
D、:赵琳娅的《浅析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的叙事视角》(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X)。
E、:易建红的《〈荒野的呼唤〉主题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1X,增刊)、谭燕萍的《论〈荒野的呼唤〉主题的多重性》(《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X)、
李星亮的《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野性的呼唤〉主题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X)、聂丽君的《变革时代英雄想象的意义与局限———重读〈荒野的呼唤〉》(《保山师专学报》, 201X)、冷昌根的《〈野性的呼唤〉的思想负载及寓意》(《文学教育》, 201X)。 F、:魏剑锋的《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缘何吸引中国读者》(《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X)。
G、:常润芳的《从野性对巴克的呼唤解读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河
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X)、马兴芝的《“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的阐释》(《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X)。
H、:谭燕萍的《〈荒野的呼唤〉的象征主解读》、何清的《杰克·伦敦小说中荒野的象征意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X)、朱媛的《〈荒野的呼唤〉 中红白两象征意义初探》(《科教文汇》, 201X)。
I 如:黄嵘的《荒野的英雄,生命的礼赞———〈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形象解读》(《时代文学》, 201X)、贾军红的《挣脱爱的枷锁响应自由的呼唤———〈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
评析》(《时代文学》, 201X)、徐鸿的《关于〈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转变的分析》(《希望月报》, 201X)、程佳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艺术手法与形象》(《边疆经济与文化》,201X)。
J、: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X级毕业研究生赵燕的硕士论文《论杰克·伦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元素》,朱宝荣的《杰克·伦敦“狗的小说”与自然主义》(《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X)。
K、还有一些学者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法论,析。钟吉娅的《一个挣不脱的“圈”———从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探索其内心世界》(《国外文学》, 201X)将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荒野的呼唤》和《雪虎》这一对姊妹篇结合起来分析,发现小说暴露了作家这一时期真实的内心世界:“布克”和“雪虎”不同的生命轨迹构成的命运之“圈”,是作家内心世界里精神追求与生活追求之间矛盾冲突的折射,“布克”代表着作家激越的精神追求———对社会和统治者的叛逆反抗,对自由、独立、尊严的追求,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雪虎”则表明了作家的生活态度———压抑本性、适应环境,做生存竞争中的成功者。作家内心世界里这一矛盾冲突源自其同时信仰了几种相互矛盾的哲学和社会观,作家至终也未挣脱这一矛盾之“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