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名称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装饰艾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端午节这个节日的名称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端午节名称的由来。
端午的来历
一、“端午”二字的古称
其实,“端午”两个字在古代是有多种称呼的。在《诗经》中,五月初五被称为“端阳”,其中“端”是指“首”,“阳”是指太阳。也就是说,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太阳达到了最高点,所以古人将这一天称为“端阳”。
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五月初五被称为“午节”。而“午”,则指中午之意。在这一天,太阳到达了天空的最高点,所以被称为“午”。
二、“端午”与屈原有关
在现代,我们将五月初五这一天称为“端午节”。而“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这个名称的由来,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曾为楚国的大夫和贵族。后来,由于他反对秦国侵略楚国,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迫害。公元前278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壮烈自尽。他的死亡震惊了全国,并成为了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
为了纪念屈原的逝去,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并制作出了象征屈原牺牲的粽子。另外,人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以纪念当时救屈原的渔夫。
三、“居正”改称“端午”
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庆祝端午节。但当时还没有“端午”这个名称。据传说,那时的皇帝刘秀听说了人们庆祝端午节的事情后,不满民间纪念老百姓的诗人,发布了一道令旨,禁止将端午节与屈原相提并论,把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称为“居正”。
不过,在隋唐时期之后,人们又陆续恢复了庆祝端午节的活动,并且重新将其命名为“端午”。这个名称不仅体现了节日所对应的月份和日子,也寄托了人们对屈原、对祖先的纪念之情。
总之,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名称的由来与古代的称呼、屈原的故事、以及历史上的政治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端午节都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和家庭美好等一系列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