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研究  |  新建筑 1/2021  121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54)*通讯作者(E-mail:****************)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
——以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为例
Research on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long Shu Routes in Southern Shaanxi
摘 要 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作为蜀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下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研究的重要线索。统计分析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基本信息,选取11个典型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建立包含物质性及非物质性两大类因子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并基于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传统聚落主体性景观基因进一步识别,采用图形提取、元素提取及含义提取等方法对上述景观基因进行原型提取,构建相应的景观基因图谱,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以图示语言形式表达,为聚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蜀道文化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理论 原型提取 图谱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hu Route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s an important clue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Shu Route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long Shu Routes in Southern Shaanxi i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ased on the landscape gene theory, a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factors of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e i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landscape genes of typical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gene formation, the principal landscape genes are identified. With graphics, element and meaning methods, the landscape gene prototypes are further extracte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gene mapping is built, and the main genes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re expressed in graphic language. The research resul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ettlements culture.
KEY WORDS  Shu Route cultur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andscape gene theory, prototype extraction, mapping DOI  10.12069/j.na.202101121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1-0121-05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20JM-025)
邹炜晗 张定青*
ZOU Weihan ZHANG Dingqing
20世纪末以来,为了反映历史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认知方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继我国丝绸之路及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的申遗成功,蜀道文化线路整体申遗在2009年召开的“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上正式提出。蜀道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兴衰沉沦,其蕴含的遗产价值及意义不仅仅在于线路本身,更重要的是沿线各类遗存及其环境包含的遗产内容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蜀道沿线的大量传统聚落作为蜀道兴衰变迁的见证者,曾与蜀道一起发挥军事防御、商业贸易及文化交流等作用,是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层次地挖掘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揭示传统聚落与蜀道之间的密切关联,可
为聚落更新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一 蜀道历史文化背景及研究现状
1 历史沿革
蜀道是穿越秦岭、巴山,连接川陕地区的交通要道,始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因军事活动影响逐步发展,唐宋时期为满足商业贸易需求而得以完善,明清时期也仍将蜀道作为连接川陕地区的主线路。两千多年来,蜀道形成并沿袭“北四南三”的格局[2],以陕南地区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将蜀道分为
南北两段:北段始于西安、宝鸡等地,越秦岭抵汉中,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本文引用格式:邹炜晗,张定青.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以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为例[J]. 新建筑,2021(1):121-125.
南段始于汉中,翻越大巴、米仓二山,到达成都等地,自西向东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除了以上主线,各历史时期尚有不同支线存在。
2 文化背景
蜀道穿越西北、西南地区,沿线军事战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等历史活动使其成为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重要载体[3]。依托蜀道的军事、商业、民俗、宗教、诗歌等文化共同组成了多元融合的蜀道文化,如“五丁开道,石牛粪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历史军事文化,茶马、茶盐等商品流通形成蜀道经济带的商业文化,汉调桄桄、扫五穷、老腔等民俗文化,金牛道上的观音崖、皇泽寺及米仓道上的水宁寺等代表的宗教文化,李白的《蜀道难》、杜牧的《华清宫绝句》等诗歌文化。
3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蜀道的研究主要涉及古蜀道路线及遗迹的勘察考证、古蜀道交通经济、与蜀道相关的旅游发
展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李之勤、郭清华、陈显远、邹一清等人分别探讨了金牛道、傥骆道、陈仓道的具体路线及路线变迁问题[4-7];梁中效探讨了历史时期蜀道发挥的经济交通作用[8-9];付文军评估了剑门蜀道遗产价值并提出保护建议[10];李先国探讨了米仓古道的文化构成要素及其对于蜀道申遗的重要意义[11]。近年还有李瑾、刘庆柱、王子京等对蜀道线路关隘、栈道邮驿、沿途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等寻踪探源。
沿线传统聚落是蜀道人口迁徙、商业交流等重要载体,见证了蜀道的演变发展,但关于这些聚落的研究较少。而陕南地区作为古蜀道由长安通往蜀
地的一个过渡区域,沿线传统聚落承载着关中与巴
蜀之间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文化的交融,因此本文
选取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进行研究。
二 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概况
1 蜀道文化重要载体
本文研究的传统聚落指具有历史文化特征
的古镇、古村落,包含已经认定的历史文化名镇
(村)、各级传统村落及其他具有历史遗存和传统
风貌的聚落。沿线传统聚落作为蜀道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形式多样的历史遗迹,如古建
筑、古街道、牌坊、古塔等。这些聚落因蜀道而
生、因蜀道而兴,那些因交通而兴起的古街巷和古蜀道难作者
驿站,因历史军事文化而延续的民间传说及民俗风
情,因蜀道宗教文化而产生的宗教活动等,共同组
成了蜀道沿线传统聚落的文化样貌。
2 传统聚落分布
根据本文中传统聚落的界定,统计蜀道线路相
关研究文献中所记载的沿线乡镇、村落,参考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陕西
省传统村落名录及陕西省市县文化旅游名镇名单,
以镇为聚落单元进行考察,初步统计出位于蜀道沿
线有历史遗存的23个传统聚落(图1)。
3 典型传统聚落的选取
基于上述23个传统聚落的基础资料,研究选取
其中11个代表性传统聚落作为典型研究对象。较
之其他聚落,这些聚落受蜀道文化影响印记更为明
表1 蜀道沿线典型传统聚落信息汇总
名称属地类型蜀道线路演变来源
武侯镇勉县文化旅游名
镇(省级)
陈仓道军事要塞、贸
易集镇
褒城镇勉县勉县重点发
展镇
陈仓道、褒
斜道
交通要塞、贸
易集镇
留侯镇留坝县文化旅游名镇
(县级)
褒斜道(连
云栈道)
贸易集镇(古
道商业集散
点)
武关驿
留坝县留坝县重点
发展镇
褒斜道古道驿站、军
事要塞(古关
隘)
华阳镇洋县文化旅游名
镇(省级)
傥骆道贸易集镇、古
道驿站、军事
要塞(古政治
经济重镇)
龙亭镇洋县汉中市重点
发展镇
子午道贸易集镇、古
驿站
子午镇西乡县汉中市重点
发展镇
子午道、荔
枝道
古道驿站、贸
易集镇、栈道
重镇
熨斗镇石泉县历史文化名
镇(国家
级)
子午道贸易集镇
(古道商业
集散点)
大安镇宁强县宁强县重点
发展镇
金牛道贸易集镇(古
汉江源头)
青木川
宁强县历史文化名
镇(国家
级)
金牛道交通要塞、边
贸重镇
青树镇南郑区文化旅游名
镇(省级)
米仓道贸易集镇、交
通枢纽
注:“属地”列除熨斗镇属安康市,其余十镇均属汉中市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显,或为两条古道的交汇之地,或为蜀道沿途驿站
演化而来,或至今仍存有历史形成的商业街道或贸
易集散点,有着独特的空间布局及丰富的古建筑、古
栈道遗址。这些代表性聚落多入选重点保护与发展相
关名录,其价值得到认定,传统建筑及历史、民俗文
化等资料更为完善,便于开展研究(表1)。
三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方法
1 景观基因理论基础
传统聚落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既
包含构成聚落空间的建筑、巷道、景观节点及构成
聚落环境的河流水系、山林植被等物质形态景观,
也包含宗教信仰、民俗活动、风俗习惯等非物质形
态景观,相比自然景观更加侧重于其文化意义。传
统聚落景观基因是指传统聚落文化“遗传信息”的
1 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分布传统聚落蜀道线路市界
122  1/2021 新建筑|  传统建筑研究
传统建筑研究  |  新建筑 1/2021  123
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景观的文化因子,如建筑形式、空间形态、信仰习俗等,它对聚落景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它也是识别该景观的决定因子[12]。根据其属性和形态可分为物质性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性景观基因,物质性景观基因主要有民居景观基因、街巷景观基因等[13];非物质性景观基因主要有民俗文化景观基因、历史文化景观基因、宗教文化景观基因等。景观基因理论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新方法,目前已被应用于传统聚落保护更新及旅游规划等方面[14]。
2 景观基因识别体系
景观基因识别是对传统聚落景观定性分析的基础,本文在此前研究[15]的基础上,对11个典型传统聚落进行调研,借鉴二维形态分析、三维形态分
析、视觉与感知分析、空间结构分析等物质景观基因识别方法[13],以及感知挖掘法、谱系挖掘法、含义挖掘法等非物质景观基因识别方法[16],通过梳理包含传统建筑、聚落布局等特征的物质性景观基因,以及包含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性景观基因这两大类别中的分级指标因子,构建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2)。
四 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主体性景观  基因识别
景观基因理论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按其在聚落景观中的重要性划分为主体性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17]。其中主体性基因指对聚落整体景观风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类要素,是聚落意象形成的核心所在。可通过分析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因素,深层次理解景观基因文化内涵,以主体性景观基因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
性、总体优势性[13]等特征为原则对其进行识别,为后续景观基因原型的提取奠定基础(图2)。
1 传统建筑
受蜀道线路影响发展而来的传统聚落有子午道穿驰而过的熨斗镇和傥骆古道发展而来的华阳镇,其民居沿街依次布置,临街开设店面,以天井组织合院空间,其尺度介于南北方院落之间[18],形成了较小尺度的窄长天井院落,较北方合院式建筑更为灵秀,较南方建筑则更为端庄,故将该平面形式识别为
民居建筑平面形式的一个主体性基因。其他传统聚落中民居建筑则更多地结合自然地理条件,以一字式及L形或其变体平面形式存在。由于符合景观基因的“总体优势性”原则,故也将这几种平面类型识别为民居建筑平面形式的主体性景观基因。
为适应夏季湿热、冬季阴冷的气候条件,民居的二层空间通常被设置为低矮小阁楼,用以夏季通风及储藏物品,在立面上则呈现出“门加高窗”的形式,与关中建筑的密闭及川渝地区建筑的通透有较大的差异,是地域性建筑因地制宜的结果。
在民居结构方面,混合式结构最为典型,一是为扩大空间而局部运用骑柱(一头承檩一头落在穿枋上的短柱),二是在山墙侧,穿斗与抬梁构架交接处,穿斗式的柱子都落在了抬梁式的梁上,将屋顶荷载传到柱础上[19],最后采用夯土、土坯及砖等材料加以
围合。该结构具有空间大、整体性强的优点,是陕南传统民居建筑灵活运用多种建造技术的体现,因此将混合式结构识别为民居建筑结构的主体性基因。
对于建筑的屋顶形式、山墙形式、局部装饰以
及建筑材料等基因类别,因其标识性较弱,不将其列入主体性景观基因。如建筑材料方面,土、木材料在关中地区,石质材料在川渝地区的应用较之于陕南地区更为广泛,相比之下其可识别性较弱,仅可将其列为聚落景观基因。
蜀道沿线不同聚落内的主体性公共建筑属性不尽相同,主要以戏台、寺庙、祠堂为主,具有相应的文化意义,均可列为聚落的景观基因,但大多为
官式建筑,屋顶形式为歇山顶,采用抬梁式结构以及斗拱、雀替、藻井等构造手法,其形制较之关中或川渝等地无多变之处,因此未将其识别为主体性景观基因。
2 聚落布局
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选址布局符合传统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风水理念,但因其地形地势、河流水系的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差异,空间形态及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对聚落布局主体性基因识别如下。
传统聚落因蜀道线路及山形地势影响,多呈现出沿道路或河谷带状延伸的空间形态。如华阳镇沿傥骆古道而建,因蜀道商业文化而逐步延伸发展,再如熨斗镇沿富水河呈带状延伸的空间形态。有的传统聚落因处于平原盆地区域,地形限制条件小而呈现出团块集聚形态,如武侯镇、龙亭镇等。而空间结构方面则呈现出鱼骨式、网格式、梳状等类型:如留侯镇、熨斗镇沿老街延伸,子午镇、青木川镇沿河发展的鱼骨式空间结构;又如地处汉中盆地的青树镇及龙亭镇的网格式空间结构。结合总体优势性和外在唯一性的判断依据,可将受蜀道及自然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带状延伸式、团状集聚式等空间形态特征及鱼骨式、网格式等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作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主体性景观基因。此
外,河流水系的形态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突出,且各不相同,故也将其识别为主体性景观基因,如熨斗镇处的富水河呈现出W的形态,聚落空间形态结构随之变化。
3 聚落文化
蜀道沿线历史时期的大规模民众迁移使得川陕地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的民俗及信仰文化,如从关中秦腔演变而来的曲子戏,由关中地区的舞龙舞狮演变而来的五节龙、板凳龙等,故将其识别为民俗活动的主体性景观基因。类似方法将祭祀活动主体性景观基因识别为烙糖饼祭灶神、武侯祠祭祀等,将民间戏曲的主体性景观基因识别为杖头木偶戏、花鼓坐唱、汉调桄桄等。由
表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物质性景观基因
传统建筑基因
传统民居特征
平面形式结构形式屋顶形式山墙形式立面形式装饰题材建造材料
主体性公共建筑特征
建筑属性平面形式屋顶形式
聚落布局基因
选址特征河流水系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非物质性景观基因
聚落文化基因
信仰文化
民间信仰祭祀活动民俗文化
民俗活动民间戏曲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总体优势性
主体性景观基因特征
外在唯一性内在唯一性
内在成因为其他聚落所没有
外在景观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处于局部位置但其关键要素为其他聚落所没有
其他聚落有类似景观要素但没有对象聚落突出
2 主体性景观基因特征图示
局部唯一性
124  1/2021 新建筑  |  传统建筑研究
于民间信仰识别性较弱,故未将其列入该地区聚落文化主体性景观基因类型。
五 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原  型提取及图谱构建
1 景观基因原型提取
生物学上,基因是由不同的碱基序列组成,生物体的不同外在表现形态是不同碱基序列的表达结果。可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原型类比为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即景观基因是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前的原始类型,景观基因原型的不同使得基因表达结果相异,即产生不同的聚落布局形态、建筑形态等特征。上述识别的主体性景观基因是原型经环境作用后的结果,传承了环境及历史双向文脉。景观基因
的原型提取是对传统聚落的布局、建筑形态进行抽象和还原的过程,即它们之所以形成的内在结构或原则,主要方法有图形提取、元素提取及含义提取[13]。
(1)传统建筑 依据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主体性景观基因,民居平面主要呈现出一字式及其变体、L形及其变体、合院式及其变体等形式。在受地形限制较大的聚落中一字式及其变体的民居较
多,其适应能力较强,由夯土墙围合,主要变体是在一侧加耳房,或增加间数,或形成楼栋式、并联式。受地形限制较小的聚落则多呈现L形及其变体、
合院式及其变体的平面形式;L形的变体主要是增加L形间数,或在一侧增加厢房形成U形平面等,合院式的变体则为增加走廊、进深或发展跨院形成不同的合院式平面[20]。因此可将一字式、L形及合院式平面形式作为民居平面形式基因原型(图3)。
在民居的结构形式方面,因蜀道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得关中及川渝地区等地的建造技术相互融合,结合陕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衍生出独特的混合式结构形式,即穿斗式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其后采用厚重的土坯墙加以围合,究其本质则是穿斗式、抬梁式及土坯墙的结合体,因此采用元素提取方法将穿斗式、抬梁式构架及土坯墙等元素作为结构形式景观基因原型(图4)。
此外,蜀道沿线传统聚落民居立面变化丰富,除了门联窗立面形式外,亦有当地独具特的门联窗加
暗层高窗的形式,暗层为储存物品的狭小空间,因此高窗及门联窗元素也可作为建筑立面形式景观基因的原型(图5)。
(2)聚落布局 结合前述主体性景观基因识别结果,采用图形提取方法对带状延伸式、团状聚集式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原型提取。带状延伸式空间形态多沿河流、道路发展,这种演变方式是以溪流、道路为依托,以街巷为连接方式,以民居为延伸单元,呈现出线性延续趋势。而团状聚集式空间形态因地域条件限制较小,以街巷为骨架,以民居院落为单元,以正交的方式向外扩张,形成团块状形态(图6)。
聚落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呈现出对应关系:带状形态的空间结构多以河流、古蜀道为街道的延伸方向,巷道垂直于街道,民居沿街巷依次布置,呈现出鱼骨式的空间结构;团状形态的空间结构以南北街道为主要网格骨架,巷道为网格内,民居院落布置在各个网格单元中(图7)。
(3)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基因属于非物质性景观基因范畴,结合前文识别提取主体性景观基因,采用含义提取法,对祭祀活动、民俗活动、民间戏曲等聚落文化基因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最终提取出聚落文化的基因原型。如原始的龙图腾崇拜将龙视为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吉祥之物,随着历史发展及文化交流,逐步形成龙灯、舞
4 民居结构形式景观基因原型及演变示意
3 民居平面形式景观基因原型及演变示意5 民居立面形式景观基因原型及演变示意
楼栋式并联式一正两厢式
五连间
附加式
变体
变体
变体演变
演变
演变
演变
一字式原型
合院式原型
增加走廊
增加进深
增加偏房
抬梁式构架原型
穿斗式构架原型
混合式构架土坯墙原型
演变演变
门联窗原型
不同高度的暗窗原型
围合
并联
L形原型
6 聚落空间形态景观基因原型带状延伸式团状聚集式原型
原型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山体
山体河流
河流
平地
平地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平原盆地
7 聚落空间结构景观基因原型
鱼骨式原型
原型
网格式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不同地形地势、水系河流
平原盆地
传统建筑研究  |  新建筑 1/2021  125
龙等民俗活动(图8)。
2 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景观基因图谱是传统聚落建筑、布局、文化等景观基因的集合,可清楚地呈现聚落的布局、形态、建筑、信仰、民俗等景观基因,是聚落景观基因内在规律的表达,反映出聚落景观基因的逻辑性和有序性[17]。结合上述蜀道沿线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提取结果,建立了陕南地区11个典型案例的景观基因图谱(表3)。
六 结语
蜀道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沿线传统聚落是蜀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蜀道文化背景及陕南地区蜀道沿线典型传统聚落分析,构建了由物质性及非物质性景观基因构成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识别提取了传统聚落的主体性景观基因,并进行了原型提取;最后构建了研究范围内典型案例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结合图谱所呈现出的景
观基因信息,后续可对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中产生
“变异”的不良景观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善,使聚落空间形态及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应内在演进规律,并能有效应对城镇化带来的冲击,为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依据。□
  图片来源:图2改绘自文献[17];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
制。
参考文献
[1] 戴湘毅. 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J]. 首都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9-87.[2] 樊莉娜. 蜀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因素[J]. 大视野,2014
(4):41-46.
[3] 柯西钢,朱立挺. 古蜀道及其对汉江上游地区文化的传播
渗透[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1009-1012.
[4] 李之勤. 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J]. 中国历史理论
丛书,2004(5):47-58.
[5] 郭清华. 陈仓道初探兼论暗度陈仓与陈仓道有关问题[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7):100-106.
[6] 陈显远. 傥骆道初考[J]. 文博,1987(6):42-48.[7] 邹一清. 先秦秦汉蜀地南北交通线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
究动态,2013(4):48-56.
[8] 梁中效. 宋代蜀道交通与汉中经济的重大发展[J]. 汉中师
范学院学报,1995(1):17-24.
[9] 梁中效. 北宋蜀道经济带的盛衰[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版),1995(3):35-39.
[10] 付文军. 论剑门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J]. 中国名城,
2015(7):16-23.
[11] 李先国. 米仓古道线路文化是蜀道申遗最重要的文化支
撑[N]. 巴中日报,2017-03-04(004).
[12]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 衡
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8):1-8.
[13] 胡最.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J]. 地
理科学,2015(12):1518-1524.
[14] 胡最.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
展,2012(11):1620-1627.
[15] 邹炜晗,张定青. 蜀道沿线(陕南段)传统聚落景观基
因解析[J]. 新建筑,2018(6):38-41.
[16] 曹帅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
征——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4(11):185-192.
[17]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D]. 北京:北京大学,2011.
[18] 周菲,闫海媛. 浅析陕南传统民居建筑[J]. 应用与实
践,2017(2):245.
[19] 张强,雍鹏. 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J]. 四川建筑
科学研究,2010(6):263-265.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
承:陕西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 2019-11-29
编辑:方盈
8 聚落文化景观基因原型
对先贤的追念、崇敬
对自然的敬畏
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
不同自然地理环境
祭山神祭河神祭灶神武侯祠祭祀留侯祠祭祀蔡伦祠祭祀
祭祀活动原型1祭祀活动原型2
图腾崇拜、原始歌舞
社火烟火
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灯戏、秦腔曲子戏、花鼓戏
舞龙舞狮龙灯彩船
民间歌舞、说唱
地域间文化交融及演变发展
地域间文化交融及演变发展
民俗活动原型民间戏曲原型
表3 陕南地区蜀道沿线典型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
聚落名称
传统建筑基因
聚落布局基因
聚落文化基因
平面形式
结构形式立面形式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河流水系
祭祀活动
民俗活动
民间戏曲
武侯镇
褒城镇
留侯镇
武关驿镇
华阳镇
龙亭镇
子午镇
熨斗镇
大安镇
青木川镇
青树镇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武侯祠祭祀
祭灶神
留侯祠祭祀
赶牛王会
祭河神
蔡伦祠祭祠
祭灶神
祭河神
滩戏
祭灶神
祭灶神
庙会
火狮子
高跷
竹马灯
舞狮
民间社火
龙灯
庙会
龙灯
彩船
耍狮子
唢呐吹唱
木偶戏
曲子戏
花鼓戏
杖头木偶戏
桄桄戏
打锣镲
汉调二簧
端公戏
灯戏
汉调桄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