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将进酒》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将进酒》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蜀道难作者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高一上册语文《“探界者”钟扬》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探界者”钟扬》课件原文
  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因为生长快、体型小、分布广、基因组小,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全世界几乎有一半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执着的钟扬发现了它,他把拟南芥栽种在自己位于西藏大学安置房的后院中,把它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
  “英雄”少年
  “这是我所经历的1979年高考:全省录取率不到4%,我所在班级80%的同学是农村户口,一半考上了北大、清华和科大。”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1977年,学校在大操场上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庆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
  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父亲是当地的招办主任,为了避嫌,父亲不让他以在读生身份提前参加高考,在与父亲赌气的同时,钟扬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钟扬的母亲王彩艳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进入大学以后,钟扬一边忙着学生会宣传委员的事务,一边坚持每月往家里写信。
  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
学问题。1984年,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一直在植物学领域深耕的张晓艳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和钟扬外向热情的性格相比,张晓艳就显得内向了许多。那时候,工作调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加上不愿和父母分居异地,张晓艳对于与钟扬的婚事一直犹豫不定。
  一次,张晓艳在工作结束后回到武汉,钟扬在车站接她时突然开门见山地说,自己把证明开好了。
  “什么证明?”张晓艳问。
  “我们的结婚证明啊。”
  “我还没同意呢,你怎么就把这个证明开了呢?”
  “没有问题,大家都觉得可以了,到时间了。”
  “于是我就这样有点‘被胁迫’地领了结婚证。”张晓艳笑说。
  结婚没几年,33岁的钟扬就成了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后来,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教师。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
  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
  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科学队长
  “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走向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
  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竣工的上海市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
  在自博馆建设期间,该馆图文项目负责人之一,自博馆研究设计院展览设计部主任鲍其泂为寻图文写作顾问“操碎了心”。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