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教语文
蜀道难作者作者:***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12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能看出这样的现象,编选者对雅文学文本情有独钟,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围绕典雅、正统的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虽然学生通过阅读能从雅文学中获得浓厚文学气息的熏陶,但是由于过分偏重对雅文学的鉴赏,造成学生文学品味的失衡,进而导致学生文学视野狭小。这不利于学生以全面的眼光鉴赏文学,也不利于学生文学观的生成。因此,在进行雅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教学文本兼顾俗文学的涉及,利用俗文学的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来活跃课堂,帮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实现雅俗文学共赏,进而全面地看待文学世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雅俗文学对比,实现文本阅读的雅俗共赏。
        一、受众
        郑振铎在1938年发表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进行了界定,他说:“凡不登大雅
之堂,凡为学士大夫所鄙夷,凡流于民间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皆是俗文学。”虽然对于文化氛围越来越具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社会而言,这一定义有些欠妥,但我们从表述中能够了解俗文学区别于雅文学的一个审美特征,即大众化。也就是说,俗文学的受众人是比较广泛的。如茅盾在其《茅盾文艺杂论集》中谈到:“何为通俗,其形式应是老少咸宜、妇孺能解,内容也应该是大众的情绪与思想。”高中学生也是这大众中的一员,也希望通过阅读俗文学,感受自民间出生为民众而生存的文学,这会令他们更加喜爱文学,催生其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冲动。但是,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多数都是雅文学,这也意味着语文阅读课堂与俗文学是绝缘的。学生无法看到文学世界的全貌,甚至认为文学就是如雅文学一样严肃、高深。所以,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文学,在今后的阅读审美中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教师可首先以“受众”为角度,带领学生进行雅、俗文学的对比。
        唐诗,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宋词,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在当时,这些诗词只流传于文人雅士中间,受众面积很狭小,一些普通人受生活和知识层面的限制是无法传阅和理解的。即便是號称“妇孺皆解”的白居易的诗,也并不是专为百姓而写的通俗诗。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教材所选的诗并不能代表唐诗宋词的全貌,除了名人雅士传阅的诗词,还有专为民众而写且比较大
众化的通俗诗歌。如在阅读李白《蜀道难》后,学生了解了蜀道的开辟之难、行路之难以及治理之难,并通过蜀道所承载的自然人文历史来说明“社会环境的难”。文章词句境界阔大、绮丽惊险,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阅读的。所以,为了让学生了解唐代民众所阅读的诗,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王梵志、顾况等人的作品。如顾况所写的《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这首诗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说“行路难”,但相对于《蜀道难》更易于理解,还能抓住民众的心意和情绪。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如有学生分析长安是科举应试的活动地,行卷、纳卷、备考、应试、登科、放榜、宴饮都在此发生,所以,长安道之“难”在于科举之难、成功立业之难,有些人甚至穷尽心血、皓首白头。这样一来雅俗并举,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帮助学生认识诗词世界的全貌,为学生全面的阅读提供启示的作用。
        二、题材
        俗文学虽然追求通俗性,但也并不排斥文学性。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雅俗文学的并举阅读,并不会拉低学生的审美眼光,相反,还可以进行审美补充和平衡。从题材的角度而言,雅文学更能表现出整体经验,可以全面且生动地表现生活图景,以形象且
有张力的语言陈述新的发现和普遍的真理。而俗文学所描述的内容是个别或孤立的,语言的意义不会超出作品本身。另外,雅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是诗意的,创作者也希望自己的作品以时代拓荒者的姿态“声名传于后”。而俗文学则不同,会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对读者进行关于正义感等崇高感情的唤引,诸如一些话本小说、故事传奇就是如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实现雅俗文学的共赏,让学生通过审美对比完成对雅文学的理解,实现对俗文学的涉猎。
        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这篇小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从文用温柔的笔调,勾勒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充满了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将自然与人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含蓄内敛的情感,刻画了人性善的悲剧。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细致阅读,感受《边城》这一小说中翠翠、外公、天保、顺顺、杨马兵等人情感交织的雅。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涉猎一些俗文学,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并通过题材内容的对比,实现雅俗文学的共赏。如有学生认为,《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阻挠,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有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唤引作用,语言内容也没有超越文本本身。而《边城》却在语言之外留有弦音,尤其是结尾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娱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俗文学的功能,他说:“俗文学之兴,当由两端,一是娱心,二是劝善。”这也是俗文学能够发展起来,成为文学世界的一部分的原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雅文学是阅读活动的核心内容,但是,因为雅文学本身指向人生的严肃性,语言突破日常语言的工具性,为了表现语言内在的魅力,用一种陌生化手法来增强读者感受的难度,所以会使得学生感到审美的压力。为了调节这种情绪,教师不妨利用俗文学的娱乐性来平衡学生的阅读状态,并利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雅文学的审美,并在此过程中使雅俗文学相互借鉴,为学生营造雅俗共赏的鉴赏环境。
        例如,在讲屈原《离骚》之后,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拓展阅读量,对《楚辞》中的其他十六篇文章进行阅读了解,如屈原的《九歌》《大招》《招魂》。为了吸引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三篇文章的“前身”。以《九歌》为例,《九歌》大部分是迎神送神和祝神的乐曲,朱熹认为是湘、沅之间祀神的乐歌,而屈原“更定其词,去其泰甚”,将民歌雅化,创作出具有浪漫气息的诗歌。学生受到启发,会一些关于楚地民间祭神民歌的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进行雅俗互鉴,实现对《九歌》的深入阅读。在寻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是自主感受的,这可以帮助其克服对雅文学阅读的畏惧。
        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所以,俗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俗文学作为构成文学世界的一部分常常是缺席的,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审美偏向雅文学,而缺乏对俗文学的了解,无法全面地看待文学世界。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涉及一些俗文学作品,以期实现文本阅读的雅俗共赏。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