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6期2020年12月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J.NORTH CHINA UNIV.OF TECH.
Vol.32No.6Dec.2020
以‘蜀道难“英译为例
赵彦春  邝旖雯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44,上海)
摘 要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运用如果没有限制就很容易陷入对意义永无止境的解构中去,最终将会引向不可译论㊂要克服这个问题,需要译者关注意义的相对确定性,立足于源文本的互文特征充分发挥能动性㊂为更好地阐明互文性理论如何运用于翻译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笔者英译‘蜀道难“为例,探索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符号如何实现从源语到译语的传递㊂
关键词 互文性;诗歌翻译;翻译研究;‘蜀道难“分类号 H3
收稿日期:2020⁃05⁃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李白诗歌全集英译及译本对比研究”(17AZD040)㊂
第一作者简介:赵彦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国学双语出版中心主任,中国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㊂研究方向:翻译学㊁认知词典学㊁语言学㊁语言哲学㊂
1摇互文性理论与翻译
互文性理论诞生于1960年代的法国,当时的主要盛行的思潮是结构主义㊂结构主义认为
语言处于身体的中心位置,因而将所有人类行为的研究作为从属于语言普遍规律的 意义系统”研究㊂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无论何种语言都遵循某种普遍规律,而结构主义简单地将二元对立运用到人类的思维上㊂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是复杂的而语言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对立系统㊂言说这一行为由说话者(locuteur)或言说主体(sujet par⁃lant)实现,是有受话指向的意义行为㊂但是结构主义并没有将这种由语言预设的对话关系纳入思考㊂实际上,对于这种 对话性”的讨论在文学评论㊁语言学研究等领域由来已久,甚至可追溯到柏拉图㊁亚里士多德时期㊂俄国后形式主义学者巴赫金虽未正式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但他认为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一概念被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iva)察觉[1],并在巴赫金的影响下发展出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主体性与阐述行为
(acte de l’énonciation)的研究;二是对文本历史的开拓,将语言及所有类型的 意义”实践,包括文学㊁艺术与影像,都纳入到文本的历史㊂[2]
克里斯蒂娃于1967年在其文章‘语言㊁对话与小说“(Word ,dialogue and novel )中正式提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这一术语㊂[3]巴赫金的上述阐述被大量引用,但这并非克里斯蒂娃的定义,她认为仅仅将这个概念理解为 渊源批评”是平庸的㊂因此,她于1974年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一书中申明, 互文性指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转换为另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㊂[4]出于研究需要,她将互文性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认为写作主体㊁读者或外部文本三者之间有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在水平和垂直层面上可以界定词语的地位㊂所谓 水平轴”,指写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所谓 垂直轴”,指文本与外部文本的关系㊂[5]从语言的历时和共时层面来看,互文性包含了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的聚合关系,又称之为外互文性,也包含了同一文本内有关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又称之为内互文性㊂互文性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新角度,也为翻译学研究开辟
了新思路㊂就其定义而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学研究密切相关,都是符号系统的转换;从文本转换类型而言,翻译本身就是替换这一类型;从文本而言,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相互指涉;从参与者角度而言,从写作主体到源语读者及译者,再从译者到译语读者之间都存在横轴关系㊂互文性理论的提出重新认识了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关系,重新审视了译者的作用,强调了翻译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㊂
虽然互文性理论操作范围广,涉及语言㊁词汇㊁语篇等各个层面,但是互文性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使用却不能没有限制,否则容易陷入对文本的操纵㊁改写中去㊂广义的互文性突出了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为译者冲破束缚提供了理论武器,但如果在自由意志的张扬下对原文符号进行无限解码,那么原文符号所体现的情感便成为了译者狭隘的自我表现,翻译便失却理论通过特定形式来展示人类普通情感的特殊意义㊂这种互文性在翻译研究中滥用的问题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㊂如曹山柯认为 只有差异与不确定性”的互文性理论不能指导翻译实践,并提出将互文性理论作为阐释学发展为翻译理论要注意的三个内涵:一是互文性理论仅限于对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各自所在语境本身的分析和批评;二是使用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文本的批评是为了寻 确定的意义”;三是特别要注意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全方位对等㊂[6]何瑞清指出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存在误读㊁误用或滥用互文性的现象,并指出 互文性翻译研究过多关注译作的相似性,意义不大㊂研究译作差异性才能比较译作优劣,提高翻译水平”㊂[7]要克服这个问题,就要注意意义的相对确定性㊂无论是文本明说的还是隐含的意义,都可以根据上下逻辑关系㊁修辞㊁语境等因素而确定,超出这个范围以外的就交由读者其理解了㊂
那么,互文性理论该如何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肯定源文本互文性的客观存在㊂比如一首诗歌,作者引用的经典㊁自作的序都是该诗的互文本,这种互动是外互文性的体现;诗篇的组织形式㊁使用的文化意象及修辞㊁词汇间构建的语境等构成内互文性,为意义的确定提供了坐标㊂无论是哪一种,互文性符号都是可以识别的㊂其次,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该分
清文本互文意图的主次㊂文学文本的互文意图,
有时偏向于内容,有时偏向于形式;有时是直白,
有时是隐含㊂比如‘关雎“的互文意图从内容上而
言,是围绕求爱开展的男女恋情,译者作为翻译活
动的主体应关注雎鸠译为何鸟才能与这个内容主
旨保持连贯,而非探讨它是刺诗还是歌颂 后德”
之诗;从形式上而言,其互文性体现在 兴”的修辞
手法和乐调的重章叠句,译文作为互文本应侧重
其艺术表现手法,而非妄自变更作品的体裁㊂
互文性理论的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作用将
经历三个阶段㊂首先是从写作主体(源语作者)
蜀道难作者到接受者(译者)的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译者需
要识别文本的互文意图,把握文本互文的本质和
偶然㊁中心和边缘的关系㊂其次,是从翻译主体
到接受者(译语读者)的传递阶段,在这个阶段译
者通过各种手段彰显源语文本的互文意图,比如
语境化的语言㊁必要的注释等㊂最后,是译语读
者的接受与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译语读者通过
译语文本内部各要素及其他相关文本的互涉来
领会㊁理解甚至解读㊂译者在第一㊁第二阶段占
有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译者如何发挥这种主体
性则直接影响到第三阶段译语读者对文本的接
受度㊂译者的主体性无需花费在对不确定的意
义探究上而使自己坠入永无止境的解构当中,而
应立足于源文本的互文特征充分发挥能动性㊂2 英译‘蜀道难“中互文性符号的传递  为进一步阐明诗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显现其互文特征,本节将以笔者所译的李白
诗歌‘蜀道难“为例,讲述诗歌翻译的动态过程,说
明如何实现诗歌互文性的传递㊂从互文性视角来
看翻译活动,译者在第一阶段是确定源语文本的
主要互文意图㊂针对李白‘蜀道难“一篇,笔者总
结出如下互文特征:其一是其写作形式可判断为
诗歌,这决定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格律的要求;其
二诗篇中蕴含了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意象,这需要
译者在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做出适当
的处理;其三是诗篇涉及到历史㊁神话故事,需要
翻译时对其进行必要的说明㊂本节所述译例皆出
自笔者于2020年出版的‘李白诗歌全集英译“㊂[8] 2.1 文学形式的互文
从语言形式而言,无论是英诗还是汉诗都注
201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32卷 
重诗歌的文学形式,格律是其主要特征㊂汉诗格律包括字数㊁句数㊁对偶㊁平仄㊁押韵等方面的规则和要求,英诗也对格式和音律有其要求㊂可见,诗歌作为形式的艺术,最为突出的互文意图就是语言形式,这是众多诗篇不断重复格律形式而产生的最直观的互文效果,是诗之所以为诗的一大理据㊂
‘蜀道难“属于旧题乐府诗,承袭汉乐府新体诗杂言体的特征,句式㊁字数不一,虽不是律诗但间杂律体,灵活多变的诗行长短实则为内容服务㊂以下是笔者所译‘蜀道难“对原诗在格律层面的互文处理㊂2.1.1 节奏
从语篇诗行而言字数以七言为主,但三言㊁四言㊁五言乃至十一言错落分布于各个诗行中,配合诗歌内容,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㊂当形容山之高不可攀㊁水之湍不可渡时,诗行字数由七言增至九言, 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从视觉和听觉上塑造蜀道迢迢百转千回之感;而后又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字数陡然缩减至四言,正如山路骤然变窄,逼仄之感呼之欲出㊂下表对比了原文诗行字数和笔者译诗行音节,以说明译文如何与原诗节奏形成互文㊂在英语诗歌中虽然对格律字数的要求不如汉语诗歌严格,但也讲究音步㊁音节㊂因此,在‘蜀道难“的翻译中,七言的主体部分以十音节的诗行译出,四言译为六音节,五言对译为八音节,九言以上的诗行译文的音节也做了相应的调整㊂前文提到的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译文采用七音步与前后的五音步的诗行形成长度对比,而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分别用三音步译就㊂全译文长度错落有致,节奏张弛有力,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相互呼应,从而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原诗的张力㊂
实际上,这并非赵译李白诗歌在节奏形式上还原诗歌互文性的孤例㊂李白现存诗歌千余首,诗歌形式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不作形式上的区分,便丧失了形式意义,译语读者便无法真正理解何为律诗,也无所谓五言与七言的区别,最后的结果便是丧失了汉语古诗的韵味与文化㊂赵译诗歌在这方面有其特定的规律,以五音节对三言,六音节对四言,八音节对五言,十音节对七言㊂这个规律贯穿李白诗歌全集,在语篇之间实现了诗歌形式上的互文,诗篇之间在格律上相互映射,成为一个统一的㊁连贯的整体㊂2.1.2 音韵
汉语诗歌文学形式上一大特征即押韵,本篇也不例外㊂‘蜀道难“全篇大体上在偶数诗行采用尾韵,基本上六行换韵,且音韵间差异不大,除韵头稍有变化外,韵腹a㊁韵尾n保持不变,如ian
(天㊁烟㊁巅㊁连㊁间)㊁uan(川㊁援㊁乱)㊁an(叹㊁攀㊁山)㊂正因如此,整首诗篇读起来朗朗上口,译文作为它的互文本,也尽量地还原它这一特质㊂对照原文,译文也采取了隔行韵,主要以[ai]为韵脚(high,sky,sigh,fly,cry,eye,vie,why,die,sly),辅以韵脚[ei](say,way,may,relay,sway,gray)㊂通过对音韵特征的把握,整首译诗完整地彰显了该作品作为诗歌的文学形式,实现了这一形式意义从原作者到译语读者的传递㊂
2.1.3 对偶
前文说到‘蜀道难“虽非律诗但有律体,这是诗歌节奏㊁音律等因素相互交织达到的互文效果,其中对偶也是突出诗篇互文性所要关注的一点㊂‘蜀道难“对偶处有三:一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对 下”, 高标”对 回川”;二是 但见悲鸟号古木”和 又闻子规啼夜月”, 见”对 闻”, 悲鸟”对 子规”, 号”对 啼”, 古木”对 夜月”;三是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朝” 夕”相对, 长蛇” 猛虎”也相对㊂于是,译文里我们可以看到Up/Down,Behold/Hark, At dusk/At dawn三组词性㊁作用㊁结构一致的词组引出诗行㊂由于汉语诗歌的对偶讲究字数㊁词性等要素能够对仗工整,但在翻译过程中众多因素需要调配,译文的对偶很难实现百分之百的整饬,但译者仍旧能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相似的句法结构㊁前景化的语法等手段突出这一意图㊂
2.2 文化意象的互文
由于不同文化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存在差异,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意象有可能南辕北辙,比如 西风”给东亚带来的是萧索和寒冷,给西欧送去的则是希望与春天㊂即使是在同一个文化下,一个词也可能承担不同意象㊂正由于意象的千变万化,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也不同,这就可能造成能指的狂欢,最终反而因为意义播撒的范围过广而导致意象模糊,原文的意象词因丧失重复㊁引用的机会,致其互文性大打折扣㊂
在汉语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为使译语读者能
301
 第6期         赵彦春等:诗歌中互文性符号的翻译
表1摇‘蜀道难“原文诗行字数与笔者译本诗行音节数对比
原文
字数译文
音节蜀道难
3The Shu Way Is Hard
5噫吁嚱,危乎高哉!7Oh,wow,my!What a height,so high!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4,5The Shu way is so hard,harder than climbing the sky!6,7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55When did Silkworm and Fishduck Begin their realm?It’s hard to say.
78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㊂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㊂7777Since then it’s been forty eight thousand years;Between here and Ch’in Land there is no way.Mt.Venus in the west birds can fly o’er;On to the top of Mt.Brow flap they may.
10101010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㊂79The earth sunk,mountains crushed,the brave men died,Hence the sky ladder and stack path relay.
1010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㊂99Up,the peak barring Apollo’s cart by six dragons drawn;Down,the waves swirling and surging up to the Milky Way.141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㊂87Yellow cranes flying there at the height cringe;Chimpanzees would climb but to start they sway.1010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㊂57The Clay Ridge circles up,
Bending and twisting around the rocks gray.
610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㊂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㊂777777
From star to star you hold your breath to feel,And palming your chest,you sit down to sigh.
Now going west,when will you come back then?It’s dangerous to climb the crags so high.Behold,the birds wail over olden trees,
Male leading female,round the wood they fly.101010101010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㊂10Hark,on the barren hill,the cuckoos to the moon cry.
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4,57The Shu way is so hard,harder than climbing the sky;At this you are too scared to run your eye.
6,710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㊂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㊂7777The range is less than a foot from the blue;Rotten pines hang upside down in cliffs high.
Water dashes rocks and turns like thunder;Waterfalls and whirlpools noisily vie.10101010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511It’s so dangerous!
Why have you come here all the way from afar,why?51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㊂74,4Sword Pavilion towering juts steeply up;If one man holds the pass,all invaders will die.116,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㊂55Those stationed are kindred and kin,Otherwise,they’d rebel like wolves sly.
8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㊂4444At dusk snakes you evade;At dawn tigers you shun;A snake may bite for fun;A tiger may bloody run.6667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㊂
55Tho Silkton is such a good place,You’d better go back home anon.
8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57The Shu way is so hard,harder than climbing the sky!Turning west to gaze,hopelessly you sigh.
6,710401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第32卷 
排除自身文化系统的干扰,迅速理解源语文化中的意象表达,就是构建语境,使其与语篇内其他因素产生互文㊂比如子规在中国传统文化是悲苦哀怨的意象代表,而在西方cuckoo 是疯狂愚蠢的代表,在华兹华斯笔下则是快乐喜悦的象征㊂
根据互文性理论,词义可以通过文本内部的因素来界定㊂它可以与文本内其他词汇的组合构建起特定
的语境,从而达到原文意象所要呈现的效果㊂以下是以李白诗歌中的子规为例说明译文如何为该意象搭建互文环境,从而传递互文效果:
表2 李白诗歌中 子规”的英译
原文
译文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㊂Hark,on the barren hill,the cuckoos to the moon cry.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㊂Who can bear that cuckoo’s sad cry?It shrieks to me,who can but sigh.
杨花落尽子规啼
Catkins fallen,cuckoos begin their screams
  由于子规的独有意象,与之相应的译文中cuckoo 的鸣叫不会是twitter,不会是chirp,也不会是warble,而是cry,shriek,scream,所引出的情感是sigh,worries,是a heart breaking down㊂如此,意象词汇与文本内部其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语境,从而完成了意象词汇的互文意图㊂而通过数篇诗歌的相互映射,子规这一意象在相似语境下不断重复,几首诗篇又互为外文本加强了该意象的互文性㊂
2.3 历史㊁神话故事的互文
由于不同文化的历史记忆存在客观差异,当文本涉及到历史㊁文化㊁文学㊁神话等故事㊁典故时,时常需要依靠加注进行信息的补足㊂在本篇里, 蚕丛” 鱼凫” 地崩山摧壮士死” 六龙回日”等有明确的意义指向㊂为体现其互文意图,译文做了相应的注释㊂除此之外,根据互文性理论,文本还可以通过置换㊁移植来产生互文性,如果某某种表达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有相似或相近的意象,那么在需要时,可将译语文化中的相应的意象词移植过来为源语作品的意义传递服务㊂比如在中国与古希腊㊁古罗马文化中对于太阳升落的观察都是用神祗驾车的意象进行描述,利用好这种巧合时常有利于译作与译语文
化产生互文,迅速拉近写作主体与接受者(译语读者)的距离而产生文化共鸣㊂在‘蜀道难“中就运用了移植的手段,将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驾战车的传说移植到译文中,暗合羲和驾六龙宝车的神话传说,从而突显 六龙回日”的神话㊂同时,译文并没有因此摒弃源语的文化因素,而是用 Apollo’s cart by six dragons drawn”将二者融合起来,既实现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互文性符号的交流又保留了中国特,此处的six dragons 又与其他诗篇的 六龙”相互呼应,加深了相关诗篇的相互指涉㊂
3 结语
本文在梳理互文性理论及其研究路径的基础上,讨论了它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㊂互文性理论一定程度
上刺激了翻译研究的发展,使翻译学有了新的视角㊂但在运用这个理论时,译者需注意解构的本质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意义的相对确定性,这是可译性的前提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译者可以在该理论指导下对源语文本的互文现象进行语篇分析,识别互文性符号,确定互文意图,使文中语意模糊之处互文见义㊂
参 考 文 献
[1][4] 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J].法国研究,2006(4):16⁃27.
[2] 朱莉娅㊃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突破[J].黄蓓,译.当代修辞学,2013(5):1⁃11.[3][5] Kristeva J.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oril
Moi ed..The Kristeva Reader [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6:24⁃61.
[6] 曹山柯.对 互文性”理论运用于国内翻译批评的反思[J].中国翻译,2012(4):91⁃95.
[7] 何瑞清.翻译研究中的互文性误读㊁误用与滥用[J].上海翻译,2018(6):1⁃5.[8] 李白诗歌全集英译[M].赵彦春,译.上海:上海
大学出版社,2020.
5
01 第6期         赵彦春等:诗歌中互文性符号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