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句默写(一)
(45分钟 10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曰:“          蜀道难作者          ,勇者不惧。”
(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答案 (1)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3)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提出向别人学习,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
(2)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3)《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          ”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
(3)《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对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情深意厚的句子是“                    ”。
答案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
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2)《论语·里仁篇》孔子以对待大义和利益的不同认识表现君子、小人不同的两句话是“                    ”。
(3)在《劝学》中,“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答案 (1)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直接表明不断积累善行而形成的结果的语句是“                    ”。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3)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          ”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          ”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
答案 (1)(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2)“离骚”者 犹离忧也 (3)又闻子规啼夜月 杜鹃啼血猿哀鸣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          ;忧懈怠,          ”言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
(3)荀子的《劝学》中“                    ”两句和“思而不学则殆”都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答案 (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慎始而敬终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3)《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的句子是“恩所加,          ;罚所及,          ”。
答案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3)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怨不已的句子是“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
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
(3)《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的句子是“虑壅蔽,          ;惧谗邪,          ”。
答案 (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2)酒是古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          ”表达洒酒凭吊之意;在《赤壁赋》中,以“          ”描述自己与友人互相劝酒,随即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表达了对英雄孙权的追慕;“          ”表达了对刘裕奋勇杀敌气势的赞美。
答案 (1)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气吞万里如虎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君王按“十思”去做,“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会:          ,勇者竭其力,          ,信者效其忠。
(2)杜甫《登高》中“                    ”两句采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3)韩愈《师说》中“                    ”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从师而学的标准是“道”而与年龄无关。
答案 (1)则智者尽其谋 仁者播其惠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质朴与文饰应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否则“                    ”。
(2)韩愈在《师说》中比较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不同的学习态度后,感慨地说,巫医乐师百工们“                    ”,这现象实在奇怪。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父亲是“          ”的气概,儿子却是“          ”的狼狈结局。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言要谦恭自卑,不要志骄意满的句子是“念高危,          ;惧满益, 
        ”。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是又在六国下矣”。
(3)苏轼《赤壁赋》中,结尾写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                    ”,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答案 (1)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江海下百川 (2)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起来,以“          ”对上片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          ”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2)《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          秦爱纷奢,          ”。
(3)《答司马谏议书》中“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案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千万人之心也 人亦念其家 (3)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