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共同点借物抒情
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着常人所有的情感,不同的是,他的情感更为丰富,也更具有人性化,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他总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绎一段段佳话。更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情感并不只是生长在温室里,他一生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而是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一代文坛巨擘虽然已作古千年,但他的这些情感早已穿越时空,深深熔铸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今日就让我们从他的经典诗词中,去感知苏东坡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文化发展悠远历程中,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奇崛的高峰,是一位为后世敬仰的旷世文豪。在苏东坡流传至今的360多首词作中,婉约词、豪放词、旷达词各有千秋、竞显风流,其诗词所蕴含的深挚家国情怀值得后人不断抉发和深入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东坡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且由于该词氤氲着浓郁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咏、不断传诵,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全词意境阔大,风格豪迈,行云流水般的铺陈中蕴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中秋节源于唐代,但是望月怀远的文化传统早已根植在国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里。屈原曾向天发问,李白也曾把酒问月,苏东坡在中秋月圆之时“把酒问青天”,阐释月圆人未圆的孤苦心境。苏东坡的这首词历来为人所赞誉和称道,如果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作“孤篇盖全唐”的话,那么苏东坡的这首词便可称作“咏月第一词”。
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依旧处在被外放遭冷遇的逆境中。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旷达表现,但是仍难以掩藏内心的悲凉和郁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这一窘迫时期。兄弟离散与官场失意仅仅是该首词作的表层意蕴,该词深处彰显的是对国家的思虑与对百姓的担忧。彼时王安石新法虽然声势浩大却弊端丛生,面对国运日衰和民不聊生的艰危情势,苏东坡难以施展匡时济世的抱负和才干,而为国为民的理想与担当从未放弃,一句“高处不胜寒”蕴含着他诸多无奈和凄楚。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表达家国情怀的一首旷世名篇。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波涛,苏东坡内心深处云思泉涌、感奋激昂遂有感而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多样化词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在描摹风起浪涌的景物中融入怀古抒怀的理性因素,用豪壮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乌台诗案”是指当时几个居心不良的御史台言官,以苏东坡移知湖州后的谢恩表中用语暗讥朝政和借诗文抨击新法为由,联名上疏奏请宋神宗治苏东坡图谋不轨之罪,司马光、张方平、王诜等一帮重臣亦受牵连,由于宰相吴充等人极力为苏东坡开脱和求情,苏东坡才得以从轻发落。“乌台诗案”是赵宋王朝成立以来发生的第一次震动朝野的,是宋神宗维护集权统治的一个极端手段,当然也成为苏东坡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苏东坡经“乌台诗案”一难,原本跌入谷底的政治理想更加笃定更加坚毅。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千年往事,挥动如椽大笔写就了流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