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宋词,这首词立意,构思,奇逸飘妙,运用超现实的遥想和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超凡脱俗的写法,也构成了本文的浪漫主义基调和飘逸旷达的风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为官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矛盾、坦然到怨恨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身处失意,却心怀天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
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