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两篇
  (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的意象的含义;
  (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2.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3.联系自身的实际,说说这首词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五、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其他作品的风格等信息。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1.导入
  月亮的圆缺变化给古代的文人墨客带来无限遐思,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吟咏千年的绝唱。现在就来一同回忆下我们学过关于月的诗句。(师生共同回顾诗句)在这些描写月的诗句中,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这样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词就好像是一朵世间少有的奇葩,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我们现在就来欣赏。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简要地介绍苏轼及其创作风格。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对此词创作前夕苏轼的人生经历及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情的介绍。
  在音乐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范课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反复诵读,疏通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对月圆人不全,此事古难全的真正剖析。
  1.诵读节拍的划分。
  [探究]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上阙与下阙各描绘了哪些画面?
  3.在上述画面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探究]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探究]本词的这种情境给人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之情郁于中,发于外。意境是愁苦的。这首词寄予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忧思。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予了浓厚的
感情。
  5.出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究]恨、难、但愿。恨:深深的遗憾。恨:深深的遗憾。恨月亮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因与亲人别离而恨,也因被贬而恨。难: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需伤感。但愿:只希望。充满期待和祝愿。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作者在团圆的中秋之夜,把酒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分析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明月”两句写端着酒杯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因而伤怀。实际上“天上宫阙”暗喻朝廷。“我欲”三句表示总想回到朝廷去,但又心有余悸,害怕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朝廷相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写自我解脱,最后推广到天下人。结合上下阙,作者的心境经历了4个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7.你认为哪句话表达得最精妙,妙在哪里?
  [探究]此词的经典之句何其多,每句几乎都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无需多讲,让学生自己体会是理解此词的最好方法。
  8.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了这首词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艺术手法
  1.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探究]联想、想象
  2、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探究]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四)知识拓展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及课后习题展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以学生的自主研读为主,老师以问题的方式辅助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4.情感体验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5.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及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