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友情诗赏析
                                    孙明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别董大》……………………………………………………………高适
《渭城曲》……………………………………………………………王维
《赠孟浩然》…………………………………………………………李白
《赠汪伦》……………………………………………………………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金陵酒肆离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春日忆李白》………………………………………………………杜甫
《赠卫八处士》………………………………………………………杜甫
《客至》………………………………………………………………杜甫
《别房太尉墓》………………………………………………………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醉留东野》…………………………………………………………韩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问刘十九》………………………………………………………白居易
《琵琶行》…………………………………………………………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得乐天书》…………………………………………………………元稹
《哭刘[]》…………………………………………………………李商隐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孙明君  男,1962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4年),文学硕士(1990年),文学博士(1993年)。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后(1993--1995年)。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有《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三曹与中国诗史》等专著两部。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引言
孔子说“诗可以”,即是说诗歌可以表现、反映、沟通、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唐代诗歌中,友情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甚至认为友情诗是“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 吉川幸次郎著 章培恒等译 《中国诗史》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130页),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朱光潜全集》第三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74页)
通读唐代友情诗,我们不难发现友情一如荒漠中的甘泉,涓涓地流淌在诗人心田,滋润了他们枯竭的生活,增加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友情和亲情、爱情一样,在他们的生活中、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生活上,朋友之间相濡以沫,有福同享。当一方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给予无私的接济、援助;在仕途上,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同舟共济。当一方或双方在仕途上遭遇迫害、打击、贬谪、流放时,另一方自会挺身而出,伸出热情的手。友情如同暴风雨中的一把小伞,会给诗人遮挡一些恶风苦雨;在精神上,互相慰安,以求得孤寂灵魂的共鸣。越是感情细腻的人,越能深切的体验到孤独;越是超
越流俗的人,越能深切的体验到孤独。从一定意义上说,诗人即是孤独的深切体验者。是故,陈子昂独立于幽州台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李太白对案难食,自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将进酒》)……时代不同,个人的遭际不同,但他们都体会到了一种深切的孤独,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旷世孤独。孤独中的人比常人更渴望理解,渴望友情。“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伐木》)是历代诗人的共同心声。真诚的友情能够给诗人带来莫大的安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固是不争的事实,但它只是事情的一个侧面,同时亦有诸多文人相亲的美谈。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元稹与白居易……莫不谱写出一曲曲相亲、相知的动人乐章。                               
翻检唐代友情诗,大体上可分为送别、怀远、追悼三类。
有相逢就有离别,出现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的相识,经过了或许是短促或许是漫长的相处,产生了或许是热烈或许是平淡的情感,一旦到了分手的时刻,则必然激起情感的涟漪。江文通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令无数后之来者慨叹唏嘘。伤感,是历代送别诗的共同特征,诗酒联姻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征。在所有古代诗歌类型中,与酒关系最密切的一是咏怀诗,一是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山川阻隔,天各一方,音讯渺茫,
故古代诗人特别重视饯行仪式。饯别之时彼此饮酒赋诗遂为常规。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唐代送别诗还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既是连接友谊的纽带,又是消解离愁别恨的良药。同相逢的宴会不同,虽然同样有酒,相逢时酒会中的气氛多是欢快的,而离别的酒杯中所飘散的则是淡淡的忧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体现了唐代离别诗的共同基调。   
    怀远诗大都是献给身处异地的知心朋友的歌。在真正的朋友之间,岁月不是冲刷记忆的滔滔江水,而是一层层涂抹记忆的浓墨重彩;空间不是阻隔友谊的高山峻岭,而是净化友谊的过滤器。李白与杜甫之间,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怀远之作是唐代怀远诗的缩影。李白之《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之《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不见》等诗篇是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的见证。唐贞元十九年(803)元白同时吏部及第,同授校书郎之职,从此成为莫逆之交。怀远诗意在传递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与关切,它投射出比送别诗更为沉痛的情感彩。诗人们思朋友之所思,急朋友之所急,苦朋友之所苦,地域的阻隔使友人的形象愈加明晰,使彼此的交情愈加深厚。
  写作怀远诗时纵然双方远隔千山万水,心中尚有一丝希冀:终于有一天彼此可以重逢。而
当一方物化,这丝希冀便被残酷的永远的扯断了。昔日的友谊化作遥远的回忆,永无再现之日。追悼诗是带血的哭诉与呼唤。如果说送别诗中飘浮着醉人的酒香,那么,追悼诗中则浸透了伤心的泪水。追悼诗从诗题到内容无不洒有诗人的斑斑泪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追悼亡友之日,正是男儿伤心之时。可以说追悼诗是用泪水酿就的诗,它的基调是哀痛,是撕肝裂肺般的哀痛。
在唐代友情诗中,既有分别时殷勤的叮咛,亦有身处异地时绵绵的思念,还有永远失去友人之后的酸楚,回荡在其中的是对友人的无比关切和体贴之情。其情感基调多带有哀伤的意绪,这种从送别诗开始的伤感,到怀远诗中的沉痛,再到追悼诗中的哀痛,在逐层深化,越来越浓,最终浓郁到无法化解。关于友情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王勃(2)
      城阙辅三秦(3),风烟望五津(4)。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少府——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泛指四川一带。    (2)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曾任虢州参军。其诗歌横扫萎靡诗风,力求振拔,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王子安集》。    (3)三秦——秦亡后,项羽分秦国之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4) 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此处泛指蜀川。    (5)宦游人——为了作官而离家在外的人。    (6)比邻——近邻。古代五家相连为比,故称邻居为“比邻”。
[赏析]
    此诗为送别而作,开篇却不提离别之事,而是先从环境写起。第一句以辽阔的三秦大地为背景,突出长安的雄伟气势;第二句用“望”将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凄迷的“风烟”既是现实的写真,也是诗人心绪的再现。次联点出两人的关系。“物以类聚,人以分”。诗人之所以对杜少府的离开深感留恋,是由于两人有相近的经历,有相同的追求。后两联立意高远,境界开阔,故前人多云此诗不同流俗之处乃在于没有忧愁,一洗历代送别诗中的悲酸之态,再现了唐初士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其实,虽说其中没有出现“愁”字,没有愁语,却并非没有愁意。陈德公曰:“结强言耳,黯然之意,弥复伤神。”(《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不为无见。全诗气象壮阔,感情深厚,笔墨酣畅,刚中有柔。
董大(1)
高适(2)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高适的友人,姓董排行第一,有人推测是当时著名琴师董庭兰,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2)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少时贫困,四十岁举有道科,安史之乱后任西川节度使等官,晚年曾任散骑常侍。诗风雄厚浑朴,气骨兼备,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长侍集》。    (3)曛——日昏暗。
[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慰人。与朋友分手之时,黄云千里、白日暗淡、北风吹雁、大雪纷飞。面对此景,离别的双方定然愁怀难解。从“莫愁”中推知:董大正在忧愁之中。作为朋友,高适亦不能不愁,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慰之辞。常言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既传达了对董大人品的信任、对其才华的肯定,也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深情祝福。
渭城(1)
王维(2)
渭城朝雨#轻尘(3),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
[注释]
    (1)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    《渭城曲》原题作《送元二使安西》,后人又称《阳关曲》、《阳关三叠》。    (2)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进士。早年曾任大乐丞。安史之乱时曾经逼迫任伪职。后期笃志信佛,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擅长的题材不少,尤长于田园山水诗。人称“诗佛”。其田园山水诗将诗情、画意、音乐美与道家、禅宗的意趣结合起来,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形成了一种洁净明秀之美。有《王右丞集》    (3) #(yi) ——沾湿。    (4)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为出塞要道。
[赏析]
本诗一经产生就被广泛传唱。白居易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李商隐诗云“断肠声里唱阳关”(《赠妓歌》),……由此可以窥出当时人们的喜
爱程度。千年之后,其艺术魅力依然不减当年。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及环境。咸阳古城,朝雨初过,客栈青青,翠柳依依。诗人正在这种清新明丽的环境中为友人饯行。后二句是诗人的劝酒辞。离别的酒席之上,友人之间有千言万语,诗人删繁就简,只从中抽出了两句话。几多担忧,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全凝聚于这十四个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