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社团工作的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日渐上升,作为参与到学生工作中的一名学生,我想知道为何有如此多的学生愿意参加到学生工作中来,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社会时事动态,有效策划出顺应社会思想、有吸引力的社团活动。
关键字大学生;组织活动;高效高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变化的社会。本文在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实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已成为践行公益活动的现实的主体和重要力量,提出参与公益活动促成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各个主体践行公益所实现的目的[1] 大学生公益活动融教育功能、参与功能和整合功能于一体,主要有"为公益组织活动""因公益参与活动""以公益引导活动"三种形式。要通过立足专业学习提升公益能力、打造公益品牌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基于多方共赢达成行动合力等方式,促成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价值实现[2]
1 大学生为什么要参与团学活动
大学社团
    学校的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潜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适应性。当然学校的活动我们要有自己的选择,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力发挥的项目,我们要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才干和自己的能力。学校的活动强调我们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自信心和各种环境的适应性也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对以后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人认为“交往和社交策略尤其可以通过参与校内活动而获得”,校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同时少了许多社会的繁文缛节,是一个可以让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2 大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的情况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团学活动都是以“公益”为前提或者以文体形式展开进行的,可是,对于不同形式的活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程度也有一定差距。根据实践调查,大学生现在多数倾向于文体表演类活动以及标有“志愿者”字样的相关活动。他们表示此类活动可以更大程度的表现自我才艺或者取得相关证明方便日后工作或者考取国外名校。
3 如何开展高效高质的团学活动
  1)在策划以及开展团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此活动的可实施性,组织是否具备开展这样的活动的条件;其次要考虑活动针对的体,是否有人愿意参与并且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符合现代思想大潮流。
    随着社团种类与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对于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据调查显示有73%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开展的效率一般,16%的同学认为活动开展的效率很低,只有11%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开展的效率高。另外,对于社团活动的质量,有30%同学认为,开展的活动很有意义,但仍有26%的同学认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造成社团活动开展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团活动负责人对于活动的策划存在问题,比如对于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其次,社团本身决策机构的臃肿,没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体系也会导致社团活动开展的低效率。最后,社团活动的时间的安排可能会与社员的上课时间冲突,时间难以协调也是原因之一。
  2)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目标。确定活动要完成的目标,比如服务人,那就要明确要让参与活动的同学得到什么,明确了目标就会让活动有一个正确的实施方向。在一个大
方向的带领下,开展活动就会方便很多,你会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去完成活动策划时设立的目标。所以目标可以说是一份活动策划的灵魂成分。
  3)在以上几点因素都已经充分考虑清楚后,相关部门应该在平时空余时间在学校里进行调查,了解社员、会员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从而提高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社员参加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果所需物资较多,便可以寻支持此项活动的组织与其合作举办,比如校级的红十字会可以和省、市一级的红十字会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活动的质量而且可以解决很多自己所在社团无法解决的问题。
4 总结
    社团活动开展应该从社团本身性质出发,多观察,从周围的事物获得灵感,集思广益,想出创新、高效、高质的活动。想要举办出质量高的活动,社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要以实践出发,多调查、分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多举办一些既宣让学生受益又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比如,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我们的活动要围绕上级红十字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宗旨,以最易受损体
为服务对象,协助上级红十字会,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改善易受损体境况做出更多贡献。综上所述,社团应当提高自身活动开展的水平,为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接触社会提供一个平台。
[1]邹军娥,汪雅芸,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主体力量[J],《学习月刊》,2011,06期
[2]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