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利弊共存的平台
我校第五届社团活动月如火如荼的举行,各级社团也紧锣密鼓的筹备各自的特活动。各教学楼前层层叠叠的海报,活动报名处一堆堆围观的同学,不禁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社团文化月氛围。然而,他们却对自己协会的活动不甚了解,甚至不少同学想退会,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会员怎么会有如此消极地反应呢?
纳新结束后,每个校级社团都安排了常规活动,到处都是海报宣传,但是部分协会到会会员却相对较少,也有不少会员拒绝参加社团活动。对于会员来说,社团究竟是兴趣平台还是收费陷阱?社团真的能保证为会员提供所承诺的优势平台吗?
纳新活动在军训中穿插进行,新生初入大学对一切感到新鲜,此时社团各出奇招的宣传足以让同学们眼花缭乱。笔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同学选择社团的原因,从参加的主动性来看,半数以上的同学是被动员参加的,其中包括纳新时协会宣传人员对协会活动和协会会对个人能力锻炼的夸大描述是吸引同学们的主要原因,精美的喷绘设计和KT板制作,生动的活动图片也是吸引同学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许多同学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参与社团的盲目性较大,日后发现社团宗旨与自己的初衷不符,淡出社团活动,于是感
到被骗了会费。
社团活动质量较差也是导致会员的参与意识较低的原因之一,部分协会盲目拼凑活动数量,缺乏创新元素,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于过去较丰富,缺乏影响力和新鲜感的社团活动很难吸引同学们的注意。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业压力的逼近,考研和联系工作占去了高年级同学的大部分时间,不自觉地投入到社团的时间和精力就减少了。社团的大型活动一般只有几位老成员策划,新会员只能做些琐细的小事,导致新成员不满情绪较大,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团中。网上流传的一句“三个中国人等于一条虫”恰是讽刺了部分中国人自我意识太强,不懂得团队利益优先,因此也使活动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
大学社团社团从其组织上讲,较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有一定的松散性和自由性,社团是由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自愿参与的,在组织形式、社团成员管理和活动策划上难免产生浮动现象,从而造成会员的团队凝聚力不强和社团结构组织的松散。
从以上分析看,社团似乎是一个空虚的陷阱,一个迷惑大一新生的太虚幻境!但是为什么有许多人认为“在课堂上不到的安慰和成就在社团中都能到,社团是‘社团人’绝佳的展示舞台”?为什么许多商业成功人士和政界名流都对社团活动有所倾心呢?社团的魅力究竟
何在呢?
精彩的社团活动培养了会员的兴趣爱好,扩大了会员的知识面,丰富了会员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会员的交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会员的自信心。也许会因社团经历而在专业之外去得不错的发展,为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也许毕业后头脑中留下的不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是风雨中共进退的社团朋友。
我校有123个各级社团,从齐鲁情支农促进会、跆拳道协会、绿诺环保协会到自助考研协会、市场营销协会,我校社团文化涵盖了文艺、体育、公益、学术、实践等诸多方面,较广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山经学子的需求。可见社团的空间足够广阔,足以提升同学的综合素质,难怪有人说,搞社团是锻炼人才的捷径。但是,怎样才能利用社团这个利弊共存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在加入社团之前要理性选择与自己特质相符的社团,不可一时冲动而盲目加入多个协会从而使会费投资不够理性。鉴于大学生活的课余时间与社团活动时间可能发生冲突这一事实,社团选择最好不要超过两个。社团核心成员不要总揽一切事项,要敢于放手让新人尝试,增加活动中的新鲜元素;新人更要主动向核心成员靠拢,积极与其沟通,真正把自己
当作协会的一分子,葆有主人翁意识。
社团活动要加强计划性,提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活动保证经常性,加强会员间的交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活动计划有层次性,活动面向全体会员,又能保证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学是公认的第二社会,大学社团活动一定要联系社会实践,我校第三届“未来之星”活动就很好的利用了与社会资源搭桥的机会,让选手直面市场与社会交流。
大学社团是个利弊共存的平台,好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收获和历练的对当代大学生极为重要,从某方面说,甚至比第一课堂更为重要。在此,笔者希望山经学子能利用社团这一平台,策划自己想做的活动,在将来从事自己想做的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