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草房子》
                       
《草房子》创作于1995年,是曹文轩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所写。故事主要讲述了在油麻地这块地方,小男孩桑桑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故事中讲述的五个孩子,桑桑、纸月、秃鹤、细马、杜小康,每一个都有其鲜明的个性。
我正是透过《草房子》,看懂了班级里孩子们的不同特点。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身边总是会有这样的人,因为种种缺陷而被赋予别称。就像故事中的秃鹤,虽然原名是陆鹤,但因为秃得很地道,所以“秃鹤”就成了他的代名词。
开始,他并不是很在意,仍旧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他发现所有人的话语和微笑不再单纯,处处充满着嘲笑与戏谑,原本那个快乐的少年忽然间变得敏感和悲伤起来。谁再碰他,他就跟谁拼命,任谁叫他别称,他也不再搭理。他希望能像其他人一样平凡又平常,不愿在被取笑的日子里生活。
于是,他开始往头上抹姜片,开始戴帽子。可是这些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引得大家变本加厉地捉弄他。那一刻,他的尊严就像自己那顶被悬挂在旗杆上的帽子一样,在众人的目光中受尽践踏。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上课回答问题,总会紧张到结巴,说不出话,于是大家总想叫他“小结巴”。每次他站起来“嗯…嗯…哦…”话到嘴边但就是说不出。尽管我耐心引导,可班里有些调皮的孩子还是会发出笑声,他们觉得这是一件趣事,不足为奇。可伴随着这笑声,那个孩子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了。虽然我及时制止了不友善的笑声,但有些伤害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好转。
读草房子有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下课和同学玩闹时,并不会结巴,只有和老师对话或处于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言论时,才会让他越紧张,越焦急,越结巴;越结巴,越紧张,越焦急。我突然意识到他的结巴只是表象,根源就是不自信。于是,我叫他起来回答的问题一次比一次简单,他也慢慢能答出只言片语。课后,我主动他,以讲故事的形式和他聊了许多,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薄弱的地方,但那并不影响我们发光发热。我鼓励他多阅读多思考,认真听讲,心里有底气了,自然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为此,我在班级里专门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引导孩子们明白了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的道理。而且,我还安排班队干部时时监督,一旦出现耻笑同学的行为,必定严肃处理。
随着班级风气的改变,这位少年也发生了变化,他比以前更加好学上进,更加阳光自信。
童年的自尊心,最经不起践踏。但故事中的“秃鹤”,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他们在细小的缝隙里卑微地活着。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眼神都饱含着爱,那么细小的缝隙里也会闪着亮光。真希望所有的“秃鹤”能变回陆鹤,过自己的日子,享受平凡的快乐。
故事中的另一个小角细马,他的境遇与秃鹤有很多相似之处。自从被邱二爷过继过来以后,细马便因为语言问题被同学耻笑,同时由于自己的身份,细马也一直遭受邱二妈的排斥。
于是,他放弃了读书,情愿成天在旷野里牧羊,也不愿意去读书。因为在那里,他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无论他闯了什么祸,总有一双温暖的手庇护着他,似乎整个油麻地,除了邱二爷,他与此处便再无任何关系。
也许正是因为邱二爷的温情,融化了这个少年的孤独。细马不再吵闹着离开,开始叫爸爸
妈妈,开始真正属于这片土地。
回想起去年接手的这个班里,有个孩子身材瘦小,行动缓慢,天天迟到,不交作业。虽然已经步入四年级,可也认不得几个字,而且常常是半天问不出一句话来。这样孱弱的一个身躯不得不引起我对他的注意。经过了解,我得知他是单亲家庭,对他格格不入的疑惑就变成了心疼。在他照着课本写生字仍然错误满篇时,指责的话语到嘴边就变成了鼓励,我再次帮助他分析字形结构,耐心地指导他书写。他作业本上,每次作业后面都有我鼓励的话语。坚持终将遇见美好。一段时间后,他的作业第一次全对。看到作业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逮着机会在班上使劲表扬,他看着我明媚地笑了。从那以后,课堂中,碰到一些简单的字词我都会让他来读。一开始,他一言不发;慢慢地,他的声音洪亮,读音标准;再后来,他变得爱说爱笑,字词会得多了,公开课时也能大胆展示了。今年教师节,他自己做了一束花送给了我;每周五的爱国卫生运动,他都会自觉留下帮忙。感念温情,治愈了他,也治愈了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草房子”,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也在弥补童年时期的遗憾,每天都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