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本教案
五年级语文课本教案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 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五、 课外作业: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 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人情美  款待 (把酒联欢)  联欢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
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预设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装 缫丝 冶铁 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
语文教案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 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 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 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 )( ) ( )( )如生 不( )其( ) 浩浩( )( )  ( )道( )迎   绫
罗( )( )  五彩( )( )  ( )山峻( )  丰( )多( )  美( )美( )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板书: 丝绸之路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 热情  教学反思:  3白 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x疆”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起疑问:  听歌曲《小白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不仅要倾听旋律,还要留心歌词。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看图片,白杨树很多很常见,想想,你在哪儿看到过它?  白杨树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眼睛里它没有柳树
的婀娜多姿,没有榕树一树成林的壮观,可是有的作家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自由读,分句读,读后说说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高,直,挺)  3.矛盾用细细描摹的方法介绍了白杨的外形,作家袁鹰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听写词语:  戈壁滩 x疆 介绍 抚摸 陷入  2.校对字形,理解词语。  疆:注意字形,给“疆”组词:(边疆、 疆域等 )从而理解“疆”的本义。  戈壁滩:读注释,大家想一想,在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普通的草木能生长吗?因此戈壁滩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不毛之地”这个毛就是指——  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戈壁?  3.选用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12)  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杨的特点?(对话的形式)  课文的后面部分又写了什么?  三.初感形象,激发情感  1.默读1——12段,
摘录课文中体现白杨特点的词语。  (高 直 高大挺秀 很快地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2.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白杨的外形 (高 直 粗壮 高大挺秀)  白杨的品格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3.自由读1——3段,讨论:“高大挺秀”中的“秀”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交流中点拨:戈壁是“茫茫”,“浑黄一体”的,绿的白杨给戈壁带来了生机;给过往的旅客带来愉悦。  有感情地朗读1——3段。  四.凸现形象,升华情感 (附片段)  1.指名读爸爸的话。  2.想象引读,丰富“哪儿”具像。  3.创设情境引读,读出白杨屹然挺立的形象。  4.与白杨对话,抒发情感。  5.感情诵读爸爸的话。  6、背诵爸爸的话。  7.小结:车窗外白杨挺拔的身影给寂寞的旅客带来了一份惊喜,爸爸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此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白杨树只是戈壁滩上的树吗?(戈壁卫士)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爸爸的话。  2.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语,承上启下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  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  二。阅读链接,解答疑问  1.师生合读第14、15段。理清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  2.孩子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于1963年发表,离现在整整45年了。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说不定你就明白这些
问题了。  (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  (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x疆工作?”“x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  交流一:到x疆工作是为了建设边疆。  随机朗读第四节。  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x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交流二:x疆是个荒凉的地方。  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  朗读1、2两节。  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  抓住“爱”体会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4、5两节。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  三.理解心愿,领会思想  1.再读爸爸的话。  2.讨论:现在你们知道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思了吗?(不畏艰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  3.爸爸的心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呢?读16自然段。  重点理解:“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白杨正迎正风沙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