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 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 古代 服饰文化 服饰制度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
关系.
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
众所周知,自制去黑头面膜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 ”革”部.
《说文解字》:
1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2 革:兽皮治去其毛。鞹:去毛皮也。靼:柔革也。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革是:革履也。革奚:革生革是也。革丁:补履下也。
③履:“屐也。”古代的鞋有屦、 、屐等名称。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从以上几个与”皮”革”二部首相关的字可以看出,不去毛的叫英语二“皮”,去毛的叫“革。” 屦也可称为鞮,是用皮革制成的。这也反映出古人很早就学会了鞣制皮革,还有了专门的鞣革工人。只有鞣制过的皮革才能加工成衣物,而去掉毛的革主要用来制鞋。
二、衣服的材质:从皮草-----布帛
皮革宜冬不宜夏,树皮树叶不结实。古人可能从蚕的吐丝结茧和蜘蛛的吐丝织网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编织与纺织。编与织的材料是纺好的线,应该先有麻线、毛线,后有丝线,棉线最晚。编织应早于纺织,因为纺织需纺机,而编织为手工。而反映这一变化的主要是”衣”部和·糸部,如下所示:
①《说文·衣部》:
衰: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ipad相册怎么加密“竹”,写作“蓑”或“簑”。 “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
衤區 :编枲衣。一曰头衤區 ,一曰氵欠 裹衣。(枲xi即麻,第三个意义是小儿的围嘴。)
褐:编枲袜, 丹縠衣也。段注:縠,細絹也。……毛詩傳:禮有展衣者,以丹縠為衣。……後鄭云:展衣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
②《说文·糸部》:
缫:绎丝也。绎:抽丝也。繀:著丝于筟车也。
经:织也。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紝:机缕也。综:机缕也。纬:织横线也。
丝绸的分类,如:縠:细縳也。缣:并丝缯也。绨:厚缯也。练:湅缯也。
紬:大丝缯也。綮:挃缯也……有齿。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
因而从材质上看,古代服饰大部分是由丝、麻等原料加工制作而成,丝和麻本身有质量的好坏,材质出现有先后,而且加工制作的工序也有优劣之分。
三、衣服的颜:从素到五彩
天然丝为白,织出的布叫“素”,“素”字就有了“天然”、“白”的意义。人们追求美,于是有了绘饰、染、织绣图案等工艺。《说文·糸部》:“绘,会五采绣也。《虞书》曰:‘山龙华虫作绘。’《论语》曰:‘绘事后素。’”可见,素帛上可以彩绘图案。,这些反映了古人制衣技术的进步,如下所示:
绿:帛青黄。 缥:帛青白。 糸育:帛青经缥纬。一曰育阳染也。
絑:纯赤也。 纁:浅紫也 绌:绛也。
缙:帛赤。 紫:帛青赤。 红:帛赤白。 中国文字總:帛青。
绀:帛深青扬赤。 缲:帛如绀,或曰深缯。 缁:帛黑。……
用不同颜的丝织出图案,是纺织技术的一次飞跃,如:
绮:文缯也。 缛:缯采也。 锦:襄邑织文。
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的字还有: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作服也。”其实对五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古时的染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下心袗,玄服。” 袗是指黑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衣服,黑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从上可以看出,颜和图案的增多,除反映出古人技术的精进和需求的变化外,还反映了一定的尊卑变化.人对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彩却具有等级差别。因而服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
四、衣服的款式:短衣---长襦—衫;上衣、下衣---连衣班各变化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说文解字》中反映衣服款式变化的字如下:
《説文解字·衣部》(以下簡称《説文·衣部》,餘仿此。):表,上衣也。
《説文·衣部》:袤,衣帶以上。……段注:……帶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説文·衣部》:襘,帶所結也。段注:昭十一年《左傳》,叔向曰:衣有襘,帶有結。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説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繋佩之形,佩必有巾。段注:《内则》曰:男鞶革,女鞶丝。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
《説文·糸部》:紳,大帶也。段注:巾部帶下曰,紳也。與此爲轉注。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帶下云,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
《説文·革部》:鞶,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
《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
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
五、服饰的功能瞎子点灯歇后语:从御寒、防护、遮羞---求舒适------表身份、明等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服饰制度逐渐形成。衣服的作用也由最基本的御寒、防护和遮盖的功能,演变为附加功能,成为了身份和分地位的标识。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首先是原始各部落成员之间相同的衣着,以作为这一部落成员的共同标志,这是社会成员体之间的区别。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裳,即“常”字,《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常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形旁是“巾”,表示意义,说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块方巾。上面的尚是声旁。古人把衣裳分开来说,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后来“常”字引申为“经常”字。“裙”,《说文》:“帬,下裳也,从巾君声。”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遮蔽下体,就把树叶或兽皮连缀起来,围在腰上,这便是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穿在上身的仅是取其依靠之义,人们可以依靠它躲避寒暑。穿在下身的裳,就是障,取其遮挡之义,是用来遮挡下体的。
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说文》:“皮衣也。从衣求声,象形,与衰同意。”裘是皮衣,古代毛皮服装,穿进毛锋朝外,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淋湿皮革。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官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皮衣当时是按地位高低和场合不同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裘皮:帝王用狐白裘 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豹皮饰;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祀天用大裘。古人穿着皮衣,而皮衣的颜和种类来分等级,可见分法之细,等级森严。
后来,这种服饰的差异用来标识社会每个人的年龄和社会角的不同。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发展到后来的阶级社会,富裕人为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衣着上便对彩、式样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这样衣着自然成为了识别不同社会地位、角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后来,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这种等级森严的秩序不断被强化,衣着的基本功能,御寒、防护、遮羞的实用功能被,表身份,分
地位的附加功能所淹没,审美的功能被伦理功能代替,衣着被纳入了社会伦理的轨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