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中国热在全世界迅速升温,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中国的文字的使用是近年来中国文化中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繁体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使用如今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历史问题、发展问题等等,而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文化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决定对汉字进行改革,把文字化繁为简,这一做法致使如今繁体字的主体地位缺失,简体字取而代之但也带来了很多麻烦,繁体字的使用问题也日益严重,到底繁体字还该不该使用,应该怎样使用成为很多中国人关心的问题。
一、化繁为简的原因
自19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但亦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放弃使用汉字。那些认为应该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因为当时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为此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自推行汉语文字改革以来,简化汉字一直颇受外界所争议。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汉字难写难读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有激烈的观点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走向衰亡,必须改造汉字。
五四运动领导者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文字改革的时候说“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样”,方便学习及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其救国的思想。
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大陆为了降低文盲率,所以专门设立了专家小组研究出一套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19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成为当时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这为全社会的扫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对简体字的评价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使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解放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文化水平很有限,而简体字比较简单有利于老百姓学习。所以说:大陆汉字的简化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提高全民族发展的一大好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因为对外国人来说学写简体字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因文字大小有限,简化的汉字由于笔画较简单,显示得更清楚。
简体字写起来,比较省时,提高了效率,这样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经商、文化创造等
操作。可以说:简体字在大陆的使用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高速发展。
但是汉字简化,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也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汉字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将汉字简化只是消灭这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造成人为的「书不同文」。同时,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类推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
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汉字简化后产生的许多如字形,一字多义,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的问题,都造成了阅读上辨识的困难。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简体字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一样,都会造成文化的断层。就白话文运动来说,这一代的中国人很多人看不懂古文,中国大陆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繁体字。许多大陆人阅读繁体字有障碍,尤其是观赏历代名家书画后,不知所写为何。文化是精神食粮,一个国家如果要长期的生存下去,必需仰赖文化的发扬,才能振奋民族精神,至少在国势衰弱时,能保持不灭。中国能保持五千年而不灭亡,是因为文化的关系,外来的民族能用武力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确被同化。中国的文字简化导致这一代的人愈来愈少人明了古代文物,文化断层的隐忧已逐渐浮现。
三、繁体字的重要性
繁体字的定义是已经被简体字代替的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文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她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一一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
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在诉诸人类理智的同时,她又具有美感,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之谓的汉字书法就是如此,是写出来的艺术,浓缩了千姿百态的美,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无穷无尽的享受与乐趣。她所造成的影响,波及四海,经久未衰。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成为一种地位很高的艺术对象,可以这么说,只要汉字存在一天,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她的影响就绝不会消失。
繁体字逐渐定型于秦朝到宋朝之间,它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能给人一种庄重、工致而又灵动的审美愉悦,能让我们对祖辈非凡的智慧产生敬重之心,让我们对绵延五千年的故国文明涌起一种庄重的思念。可以说,中国文学的精髓概源于此,由此而有诗词之功,而有绘画之韵,而有建筑之美。
对于最初用惯了繁体字而后来改用简化字的前辈们来说,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他们见到繁体字自有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时似的喜悦,他们自然不会拒绝繁体字的使用,犹如筷子刀叉之于我们,我们倒更宁愿使用筷子一样,除了习惯,其中还有情感的因素。对于年青的一代来说,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的现代文明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繁体字本身所散发出的古典美就更具魅力,这种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出于对美的追求,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接受繁体字。当然,现在使用繁体字并非都源于对美的追求,借助一二繁体字来显示自己学
问的,也不乏其人,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
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除繁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因为繁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繁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
四、繁体字的发展
美编繁体字不只是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不该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逻辑。
手抄报花边简单又好画目前,在经济上大陆远不如港澳台地区及很多西方国家发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量洋时髦的东西涌入中国,以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某些国家为背景的繁体字也重新进入到大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雄厚经济实力等因素的促成下,繁体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心理上的优势,以致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她已不再是大陆土生土长的,而是通体散发着洋味的舶来品,就像汉语拼音在某些人心目中变成了洋文一样,同样令人肃然起敬。加上其它的种种原因,致使简化字腹背受敌,在内外夹击下,简化字也就不得不放弃部分阵地了。在导致当前社会用字繁化的诸多因素中,这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的《汉字简化方案》,表明了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和传承字。繁体字只在特别情况——如编写文字学的书籍、练习书法、出版古籍等时候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繁体字被视为不规范、不可使用的汉字。在中国大陆以繁体字用作正式文件用字属于违法行为,
西澳岛在考试上使用繁体字会被当成错别字而扣分,在商店招牌上使用繁体字可能则会以“使用不规范文字”被电视台曝光甚至被有关部门,出版正体字典籍须报批。现时中国大陆以语言文字法,限制国民只可以在特殊场合上使用繁体字,但亦不时有学者提出「识繁写简」等声音。
香港的大学校园大字报公布板上,学生把当中的繁简对换错误圈出,并呼吁有关方面注意正体字的准确性。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五、中国文字的现状棉的英文
联合国已决定自2008年以后,原在联合国同时使用的中文繁体、简体字,一律使用简体字。中国自1971年进入联合国后,全面推动中文简体字发展。中华民国未退出联合国前,联合国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是使用繁体字。由于中国当年推动简体字有许多阻力和障碍,长久以来,联合国一直是繁、简字并行。但近年因中国政经实力大增,联合国与其它国际组织有关中文版几乎都朝简体字的趋势发展。
中国文字联合国正准备把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改用简体字,如果用了简体字,就证明简体字的方向是对的,是得到全世界多数人同意的,同时证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学中文的人逐步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简体字慢慢会变成中文唯一标准。
但是中国大陆目前施行的简化字,其中有部分字对阅读和理解以及繁简转换上造成了一些障碍。用笔划较简单的同音字,使一个字带有太多的字义,造成阅读困难,尤其在阅读由简化字组成的文言文时,此问题非常明显。
六、对中国文字使用的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进步是同等重要的。我们的确应该考虑如何在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进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而简化字只是近百年的“时尚”的结果,更何况它的归宿是拉丁化--这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人都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繁体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科技可以改进,但应发展合适的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同时,各个使用繁体字的地区都应有相应的繁体字使用规范。简体字和繁体字各有作用,平时用简体,但反对完全排除繁体,繁体字的美感是简体替代不了的。不在课堂上教学繁体字,是对中国人的不负责。繁体字可以不写,但是必须要学。学繁用简是中国人目前对待汉字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当前的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走向简化字的反面,不分场合地大肆大量使用繁体字。
由于当初制订简体字的时间比较紧、压力也很大,所以没有经过认真考证,许多简体字的简化都是生搬硬套的,并不科学,最好能对简体字进行优化,把同音归并的字适当进行拆分。当初更多的是考虑
到降低文盲率,事实证明过多的同音归并、字体过度简化,反而造成了一些字体过分相似、识别不便,意思分辨不清,造成一字多义情况。大陆的文字简化原则是从俗从简,有不少的字没有简体,因此不予简化,可见提升识字率还是要靠教育。
进行政治革命,强化经济基础,才是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科技,解决识字用字问题最根本的问题。不考虑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只是责怪文字阻碍了社会的前进,只能是本末倒置。当然,无庸讳言,文字作为一种辅助语言的重要工具,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有整理、改进甚至改革的问题。文字对文化教育、科技进步以至于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革命或改革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当今的时代是个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电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只能是越来越高。虽然繁简字各有优劣,但繁体字还是要相对滞后些。当初对繁体字实行简化,主要就是考虑到其字形的繁难,简化后的汉字却可以减轻人们在这方面的负担。至于当前的基础教育,更是有赖于简化字,在幼儿识字教育与成人扫盲教学中繁简字孰优孰劣,历史已经做出很好的回答。基于上述看法,为了纯洁规范文字,应该限制繁体字的使用,大力推广简化字。要这样,除了正面加以引导外,还必须拿出一定的措施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放任白流。
七、结语日记90字
从简与趋繁,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流向。汉字是书写工具,由于人们对书写工具的要求总的说来是简便,汉字的发展自然也顺应这一要求,只能是由繁到简、由难到易。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也证明,简化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考虑到汉字字形的繁难,为了使汉字易于教学,易于书写。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次简化是成功的,在教学、使用等方面都得到了这次简化所带来的巨大便利。至此,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繁体字的确可以看成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从这方面来讲,港台地区的传统意识比较强烈。而简体字可以看成是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需求,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说,简体字的发明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但是从历史来讲,中国文字的改变并不是经历一次两次了。
随着两岸交流与交往的不断增加,两岸这种简繁文字差别在缩小,台湾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简体字,这有利于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文字语言的统一。这种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也是海峡两岸实现祖国统一的最重要基础和保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