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总目
1、开放性政治
2、正式访问
3、节约运动
4、老大哥
5、凶兆
6、了解情况的权利
7、施舍给喽罗的闲缺
8、有同情心的社会
9、死亡名单
10、授勋
11、油腻腻的木杆 12、你认识的恶魔
13、生活的质量
14、忠诚的问题
15、机会均等
16、挑战
17、道德标准
端午节日记18、滚钉板
19、酒徒教士
20、中产阶级的剥削行为
21、家丑不可外扬
《是,大臣》校订版说明
由于手打版是依照扫描版P D F手工录入的,工程巨大难免会出现一
些输入错误和疏漏。我想反正我还没看过原著,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对
照扫描版校订一下手打版,也好给其他读者留下一些方便。
现在全书终于校订完毕,本版主要校订的内容有:
1、纠正所有被我发现了的错字;
2、补上少量遗漏的内容;
3、仔细辨认影印版后的更正部分模糊内容;
4、依照原版对全书进行规格化排版。
经过这次校订,我认为已经消除了99%的错误,但肯定还存在一定的
疏漏,例如一些我没能发现的盲点,还有扫描版中一部分实在辨认不出
的字句(这部分我只能猜测或留白)。
不过不管怎样,校订工作终于结束了,还请广大同好朋友们检验。
今天是端午节,祝大家节日快乐!
校订人:T B L C(老王)
2009年5月28日(端午节)
编者的说明
由于我们把几百万字的日记缩短成了篇幅较短的一本书,从而有必要就删节的方法和指导原则作一些说明。
詹姆斯哈克是从他进入内阁之日起就记下这些日记的。他向磁带录音机口述日记,有时每天这样做,更经常的是于周末在自己选区的家中进行的。他原来只打算做些记录来帮助记忆,但他不久就明白,一本描述一位内阁大臣日常斗争的日记会具有其内在的趣味性。
在他成为专职政治家之前,哈克曾经是一位工艺专科学校的讲师,后来又成为《改革》杂志的编辑。当日记首次以文字写下时,由于原来口述的话语就像他在讲课一样,是随口说的,所以几乎无法阅读。再者,他对事情的叙述,无论是就此书的本身范围而言或者是与外边情况的客观对比,都存在一些出入。由于哈克是新闻记者,他并不特别擅长报道事实。
除了上述不一致情况之外,还相当多地存在着政治家日记中无可避免的令人厌烦的重复的话。多年的政治锻炼和从政经验使哈克学会在使用一个词就足够了的地方用上二十个词,在用几千个字就足够的情况用几百万字来进行口述,而且学会用语言使问题变得模糊,从而回避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别人难于理解。难于理解可能为某些政治家提供庇护所。因为他们在其中可以暂时求得安全。
虽然滥用言语的天才对一位在职的政治家是极有价值的,但对于想当作家的人却并不是有利条件。他显然曾经打算重写日记,以便提高它发表时的清晰度,正确度以及相关性,不过当他生命接近结束时却放弃了这项计划,因为——据他的遗孀(现在的)哈克夫人说——他看不出自己有什么理由成为发表遵循上述准则的回忆录的唯一政治家。
于是编者就不得不挑起这付担子,并在这样做时发现了要清楚理解哈克录音的又一个障碍。本书的前几章在这位伟大政治家生前就已经根据录音用文字记录下来了。他本人约略看过而且就选材和编写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初步建议。可是当以后几章还有待于用文字记录时,最后一次分组表决的铃声响了。<注:原文T h e L a s t D i v i s i o n相当于T h e G r e a t D i v i d e (生死界限),意指哈克之死——译者。>奇怪的是,随着每次录音的进行,哈克的讲话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而且激动了。这可能是由于录音机出故障。但这并没有使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一点。
尽管如此,这些日记在帮助我们了解英国在八十年代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上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
由于哈克写日记旨在使公众更加明白,而不是更少明白政治过程,所以我们就拼命地对这些日记进行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遇到三方面主要的问题——年代、技术和解释的问题。
首先,年代问题。我们大体上试图保存日记原来的叙述形式,所以我们旨在跟踪具体情节和一连串发生的事件直到结束为止。我们始终努力保持按照时间逐日叙述的方式,即使原来的磁带录音要紊乱得多。这一方法会冒一点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危险,由于哈克在职的大多数时间里,本人也处于十分困惑的状况,从而可以争辩说,日记应该反映出这种困惑的情况,不过如果我们容许日记完全反映他的困惑,那么读者——如他本人一样——就会对日记所述的情况无法理解了。
就技术方面而言,我们把句子变得完整而且加上标点符号,调整了胡乱混用的暗喻并纠正了语法错误,除非为了使读者深入了解哈克的思想状态才保留原来句子。
最后是解释工作方面,我们假定书中模棱两可之处是由于他故意运用政治技巧之故。虽然他的确常常对事态的意义不太清楚,但有时故意把事情说得含糊的情况也是有的。
我们相信这些日记准确地反映出我国杰出领导人之一的思想;假如反映得似乎不太清楚的话,毛病可能不在于镜子本身。哈克本人以多种方式处理事情,读者得自己去判断任何一段话是否说明了:
(1) 发生了什么事;
(2) 他认为发生了什么事;
(3) 他乐于见到什么事情发生了;
(4) 他希望别人相信发生了什么事;
(5) 他希望别人相信他本人相信发生了什么事。
一般说来,政治家的回忆录叙述失败不如叙述成功那么可靠,谈久远的事情不如谈新近事情那么可靠。由于哈克,正如所有的政治家一样,其经历中无可避免地以失败居多数,所以这些日记就可能存在历史价值不高的危险。但由于这位伟大的人物没有时间根据以后的事态来修改或删节日记,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从这一大堆乱糟糟的资料中挑选出对研究那个时间英国历史的学者有独特价值的文献。
本书包含哈克担任行政事务大臣的整个经历。这是首次参政的经历,这个都遵照六十年代威尔逊政府中乔治布朗的经济事务部的构思,已于数年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部而建立,以便协调政府行政管理。在政治上,它向哈克提供了一个不肯定的任务——在整个系统中调查和控制任何地方发现的行政部门而设立的,但是其人员得由文官来充实。从而读者就会明白哈克努力的必然结果了。
尽管如此,本书编者仍然有点感到迷惑:在政治交易中如此善于混淆是非的哈克,却在应付一文官时感到如此困难,而这些人的手法基本是相同的。这些日记所披露的哈克的天真情况十分动人。
以《是,首相》为题名的续集将涉及哈克未能爬到唐宁街十号的那段经历并一直写到他升到上议院后去世为止。
当然我们也得益于其他资料来源。哈克对某些谈话内容和情况难免一无所知,如果他知道了,无疑是会改变他的认识和见解的。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根据“三十年规则”,能看到汉弗莱阿普尔比爵士的所有备忘录和摘要。再有一个幸运的情况是:由于阿普尔比是第一流文官,他完全相信把一切情况写下来的价值。从而我也得益于汉弗莱爵士的私人日记。我们还要在此写下我们对档案局以及数量巨大的阿普尔比文件的受托人的感激之情。
最后我们还要表示一些谢意。汉弗莱阿普尔比爵士由于年事渐高,虽然说话依旧十分流畅,但已经不能集中思想,往往说到题外去。我们能在此之前同他本人进行了几次谈话,感到由衷的谢意。我们也要向他晚年所居住的圣迪姆那的老年精神错乱病院的工作人员表示谢意。
我们尤其感谢文官的前任首脑伯恩。他曾是哈克任大臣的私人秘书。他慷慨地花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