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分析
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学号:******145
******
指导老师:***
                                                2010.3.31
“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特征
由于当时受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的影响,我们搞了相当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国内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当时我们的文艺方针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政治风云的变化就不可能不影响到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是:艰难曲折,大起大落。有人概括四起四落,在十七年中,出
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这就是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以及60年代初期的发展。60年代初期的发展尚未达到高潮,很快就由于政治原因而夭折了。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正如已故电影理论家钟惦棐同志所说:“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起点很高。”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革命的艺术家们以真诚饱满的热情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他们是在些人而不是写政策,不是写战略站术。编,演,导及全体创作人员,充满真情实感,因此,拍出的影片才能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这一点是以后任何时期的影片,无法比拟的。比如,“四人帮”时期,虽然电影技术比解放初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重拍的彩片《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都远远不如解放初期拍摄的同一题材的黑白片。
    其次,当时的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如《中华儿女》,很据情节发展的需要,
场景的转换很自由,影片虽然有简单幼稚的地方,但很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谈到艺术特点时,我们不可忽视这一时期私营厂生产的影片,他们保持了40年代后期各影视公司的艺术传统,拍出了不少既为工农服务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质量的电影作品,像昆仑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我们夫妇之间》,文化影业公司拍摄的《我这一辈子》《腐蚀》《妹妹站起来》《关连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而《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更成为名片,永葆艺术魅力。
三毛作品    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发展,带来了不同于之前和之后的独有的艺术特点,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大胆突破。想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艺术上大胆突破,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1959是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之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是:
1.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
这个时期最长工的影片多是历史题材 。在纪念见过十周年的时候,为了总结和回顾历史经验,肯定成绩,鼓舞士气,这批影片大多是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从战争到辛亥革命,
从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就是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也多是正面歌颂为主的。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全国的形式下,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在提出“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编,导,演,摄,录,美等整个创作人员的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因此,才能保证影片的高质量。
影片的风格样式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艺术个性的体现。在“十七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中国电影的风格样式比较单一,但“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也没有停止过探索,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的影片。通过这些不同的风格样式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追求。
这类影片的基本特点是:
影片的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们的革命斗争生活,不是一般的情节剧的儿女情长过爱情故事,多是些反抗、写觉醒、写革命,通过影片的情节、人物和电影语言,直接抒发创作者的革命情怀,或抒情或激情,影片潜移默化地以情动人,对观众产生认识、教育或审美作用。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 用“杂取”或“原型”的方法塑造英雄人物,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揭示主题思想,打倒教育广大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