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毛流浪背后的悲剧元素与心理逻辑
作者:张惠飞
来源:《神州》2012年第34
        以《撒哈拉的故事》等系列作品扬名世界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祖籍浙江定海。关于她的传记作品很多,但少有对三毛本人之所以成为文学三毛的个性分析和研究。笔者在写作《红尘突围》——三毛传记(与陈桂珍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分析和三毛故乡定海小沙乡的实地采访调查,发现和掌握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对三毛的个性与表现特点有了新的认知。可以说,三毛是一个悲剧型的作家。她的流浪及最后的死亡,有其必然的逻辑。
        一、 家族基因遗传是三毛流浪的潜在原因。
三毛作品        这主要源于三毛的祖父陈宗绪个性的部分遗传。陈宗绪生于晚清时期的舟山定海小沙村,这是一个靠海的偏僻农家小村落,大海的动荡不定的外部环境与陈宗绪倔强不驯的内在特质,形成了他不甘安于现状、不断追求突破的动荡个性,而他矮小的体形使他在内心产生的某种自卑又是激化这种动荡性的助推力。由于矮小力薄,他在干农活时受到人高马大与他
身材反差很大的哥哥的羞辱和奚落,强烈地刺激并伤害了他的自尊。形体上的劣势、生存的压力,是倔强的陈宗绪从精神提升到物质提升的双重动因,也是他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流浪、不断超越以至形成一种惯性的必然结果,他试图以顽强的意志通过拚搏实现自已人生价值的提升。当二战期间上海经济大动荡,社会局势很乱的情况下,已成了某洋号水泥厂工人的陈宗绪没有听从外国老板的劝告,象许多闯荡上海滩的乡民那样回归相对安全的乡下,而是选择了留守。当时已陷入战乱中的上海,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对老板说: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这种决绝的个性,使他完全按照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动荡而充满吊诡的人生以后,陈宗绪的这种动荡不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方式,也即流浪的特性,在孙女三毛身上作了最充分的传承。如果说,三毛的爷爷是流浪的源,那么,三毛便是流了。如果说,三毛的爷爷陈宗绪一生辗转不定的创业流浪,更多属于生存困顿者的流浪,那么,三毛一生流浪,走遍大半个地球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突围式的漫游方式,决不是出于一个游者的单纯爱好,更多是一种精神困顿者的心灵漂流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