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研究综述

三毛研究综述
三毛作品 
摘要三毛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中最富有传奇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在其自杀将近十五年后的今天,仍能令无数读者深深感动着。这十五年来,三毛其人、其书、其死,一直是人们谈论并激情不减的话题。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人们也从不同视角对三毛的创作做出了诠释与评论。大致说来,对三毛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视角:三毛的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三毛散文的语言特、关于三毛作品的阅读与接受以及关于三毛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三毛;评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台湾文学,对于相隔一道海峡的大陆上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陌生。然而,1979年以后,聂华苓、白先勇、琼瑶、三毛、席慕蓉……却先后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熟识。其中最富传奇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她的作品不仅在港台海外掀起了阵阵“三毛旋风”,屡居畅销书榜首,而且在现今的大陆,喜爱三毛作品的读者也是越来越多了。从有些自恋的陈平,到白开水泛滥式的三毛,直到最后用一条肉丝袜结束了自己年仅48岁的生命,在上个世纪刚刚到来的第一个冬季,这个颇富传奇彩的女子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不可否认,她的才华毕竟如弦月破空,曾一度照亮文坛。甚至在今天,读她的作品仍能让读者有一种无言的感动。在其自杀辞世后的将近十五间,曾经深爱她的读者并没有将这个拥有奇异才华的女子彻底遗忘,怀念在中国大地上到处流浪。其人、其书、其死,至今仍是人们谈论并激情不减的话题。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人们也从不同视角对三毛做出了诠释与评论。褒贬不一者甚至为之不惜“兵戎相见”,刀笔征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大致说来,对三毛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视角:三毛的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三毛散文的语言特、关于三毛作品的阅读与接受以及关于三毛的比较研究。
 
一、三毛的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
 
    在众多关于三毛的评论文章中,对其散文风格及其创作心理的分析与评论应该算是最多、也最为普遍的了。具体说来,又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叙传”彩及“我执”创作心态
熟读三毛作品的读者应该不难发现,其叙述多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而很少使用第三人称。三毛自己在《两极对话(谈话记录)》中也曾提到:“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没有办法。”吴智斌在其文章中说三毛的作品“是以‘三毛’为中心,三毛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及三毛的活动构成其独特的艺术背景,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真实。在这世界里,‘我’的感受与体验贯穿所有作品,具有浓厚的自叙性。”[1]张爱文较早提出了“三位一体”说,即作为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三毛是三位一体的。
[2]并进一步指出,三位一体,集于三毛,便于借助“我”对人物或事件的真实感受,自然而然地表露“我”的审美情感,并积极发挥“我”对于人物或事件的美学评价作用。对于三毛散文中这种浓厚的自叙传彩及强烈的“我执”创作心态,人们也是各抒己见、褒贬不一。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