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商情》2012年第26期
三毛作品        【摘要】三毛,这位足迹遍及四大洲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以独特的作品内容、敏锐的文学感触、丰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有的文学艺术世界。她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文学风格,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关键词】三毛,创作,作品风格
        三毛,本名陈平,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1948年,六岁的她随父母去了台湾,50年代台湾的小学存在很多刻板的清规戒律,甚至还有体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小的陈平格外向往自由,向往成长。上中学后,由于受到数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陈平开始了长达7年的自闭生活。16岁,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在顾福生的引导下,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73年,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幸福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她率直、慈爱的个性,犀利洒脱的文笔令人折服。1979年9月30日
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回国定居。每每阅读三毛的作品,就像品味她的人生,她的作品始终是围绕着她自己所写。她的旅途,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以及她的爱好等,成了她作品中最主要的素材。
        一、三毛初期创作及作品风格
        三毛的初期创作是在求学阶段,主要是指从17岁顾福生老师鼓励她创作开始,到22岁远走他乡之间那段时间发表的小说散文,代表作有《惑》、《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此时的三毛有着与许多同龄少女一样的情怀,她的作品大多是闺中琐事,作品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出的主要是空灵而忧伤的情感,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正如三毛所说:“我之所以不害羞得肯将我过去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一段时间里所发表的一些文稿成集出书,无非之有一个目的──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在这些作品中,三毛在写作笔法上较隐讳,并不直言内心情感,而是将自己投影於书中人物。《雨季不再来》描写了“我”与男友分手后心中所流露出的哀愁与眷恋。一九六二年发表在《现代文学》上的《惑》,描写了三毛自己因病而迷失在“珍妮画像”里的幻觉,纵情地表达失学、病痛下的煎熬和對生命的追求,失落的狂乱、被消失的痛
苦像魔鬼在追逐,成为三毛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全文充满忧郁悲伤的彩,表现出的心境的成长却比一般正常生活中的同龄女孩要敏感、早熟。这一时期的三毛,由于人生阅历有限,其作品视野还不够开阔,体现出一种“苍弱”的青涩,但作品中其个人化的遐想和伤感则形成了她创作初期忧郁而感伤的风格。三毛自己也说:“《雨季不再来》是我一个生命的阶段,是我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成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