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 要:三毛的作品以其以流浪生活为素材来源,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异国形象”,在文坛被人所熟知与注意,对读者也形成了长久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娃娃新娘》《爱的寻求》《哑奴》作品所展现的异国人物为例,说明三毛刻画的人物风格,并从形象学的角度探析其根源,分析这些形象中所表达的“自我”与“他者”。
关键词:异国形象;形象学;自我;他者
作者简介:张洁茹(1993-),女,汉,山西永济人,喀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三毛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2
引文:
《庄子》书中“天之小人,世之君子;天之君子,世之小人”似乎是三毛的寄语,她是俗人眼中的“畸人”,却是造物怀中的“骄子”。三毛一生足迹遍布59个国家,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旅行轨迹,成为她作品所有的素材来源,“流浪”也是她作品永远的主题。在流浪的作品轨迹中,刻画了诸多“异国形象”。在异国的人文风情中,她总能在不同文明的冲撞中寻到一种平衡,用其独特的视角表达出生命情感,作品中对生活原貌的真实反映和饱含真挚的情感,文笔细腻,打动人心。
一、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负盛名的作品。因为偶然一次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看到介绍撒哈拉沙漠的文章,她说“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这种“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带她走入那片荒凉的沙漠,也给了她此生最为幸福的六年时光。撒哈拉终年少雨,炎热干旱,植物稀少,生存环境恶劣。虽经历历史殖民且留住了很多欧洲移民,但是这片土地依然保留了沙漠游牧民族的文明。先进与落后,善良与愚昧,不同的文化对立交融,总是别样风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