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注释】
此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在拾遗时作。五月建午,故曰端午。端,正也。
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端午的诗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赏析】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
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
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寄朱锡珪
【唐】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注释】
古木:古树。
旷野:空旷的原野。
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译文】
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赏析】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注释】
沈:沉江自杀。何:哪里。欲:试图,尝试。未:没有。泯:消除。碧:碧绿。应自:倒映。
【译文】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赏析】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浣溪沙·端午
【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①碧纨(wàn):绿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译文】
微风透过绿薄绸,妇女们沐浴是为了明天的端午节,脂香粉腻顺水流淌。
彩线缠臂,小符配身。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佳节情景的小词,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
上片写“轻汗微微透碧纨”勾勒出了朝云的美丽身姿。这是一幅为端午节忙碌的场景。
下片写端午佳节相互致贺,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彩线轻轻的缠绕在红的胳臂会上,在发髻上挂着绿的符录。“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是对爱情的深深祝福。
南中荣橘柚
【唐】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注释】
①南中:泛指我国南方。荣:茂盛。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剌,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谢玄辉《酬王晋安》:“南中荣橘抽,宁知鸿雁飞。”此用其中的句子为题。
②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
③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炎方:南方,此谓永州。柳宗元元和五年作《祭崔君敏》一文中说:“某顷以罪戾,谪此炎方。”
④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
⑤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⑥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⑦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译文】
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赏析】
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品格十分敬仰,《南中荣橘柚》就表示自己愿师法屈原,赞赏并保持橘树“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同时抒发了被贬永州的别样情怀。
首联暗引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句。赞其傲骨而外,亦哀“受命不迁”之信念难以固守,乃假屈子之际遭射自身之困境,抒去国怀乡之悲也!颔联绘南中橘柚荣华之能事:“密林”中,“朱绿”争艳;“晚岁”时,“余芳”犹存。颈联一转,若将橘柚移至北土,其能事则必因“清汉”“飞雪”之时空转换而无从施展,使人联想到《愚溪诗序》“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句,遂惊诧于柳公“不滞凝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之应变方略,似胜屈子一筹。尾联将无可奈何心境再着一墨。暗引《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及《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句,抒发诗人被贬后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郁闷之情。然橘柚北移,香味俱损;柳公南迁,却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坐标!
在写作上,亦极为考究:描橘柚,则穷形尽相,活灵活现;喻高洁,则据典引经,弦外有音。寥寥40字,蕴含何其宏富也!
屈原塔
【北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释】
屈原塔:在忠州,原有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
歇:停下来。
眷眷:亦作“睠睠”。依恋反顾的样子。
沦灭:消失;埋没。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