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散文文体全文分析
在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体的演变与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其轨迹不但清晰明了,而且还体现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衔接传承的特殊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分析散文文体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审视古今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这些脉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理解其表达、叙述、审美、内涵的变化,从中有所借鉴、有所启发,探索其中深蕴的思想内涵和启发价值。
徐志摩散文一、五四之后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
(一)报章体
五四运动可谓新旧文学的分水岭。五四之后中国文坛的文体发展更加蓬勃,其中报章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一体裁的散文又被成为时评体,是当时《新青年》这些新文学的主流体裁。主要特点表现为篇幅短小,内容写实,内容关系国计民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倡导科学民主,具有很高的思想启蒙价值,是“五四”时期影响广泛的一种散文文体。在现实批判和思想引导的目标引导下,报章体倡导散文内容要贴近民众,通俗易懂,情感饱满,
在讲事说理方面要清晰直白、开门见山,笔锋犀利却带有感情。当时周作人对报章体的评价是“教高于文”,这就是这些文体具有较高的教育引导价值,但是其文学性不足,所以有“意不在文”的评价。可以说,报章体的时政、启蒙、引领彩更加浓厚,但是散文的审美价值相对缺失。
(二)情志体
情志体散文富与个性化彩,在笔调风格的运用上很有特点,与古代小品文的艺术表达有一定相似,注重将抒情与说理、叙事自然融合,文中融合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认知。情志体散文的代表作为《荷塘月》,当时,朱自清、冰心、徐志摩等都善于写作优美而感性的文字,这一类散文逐渐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闲聊体
闲聊体散文脱胎于明代小品,在写作手法上有“絮语”特点,在题材选择上包罗万象,大到世代交替、宇宙洪荒,小至一粥一饭,瞬间感想,这些都能够在闲聊体散文中得到体现。写作者追求没心的闲适,以自我放松吗、修身养性的态度去创作。在语体表达上则淡中有味,
娓娓而谈,整体风格清新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闲聊体能够体现出散文的精神内涵,与散文所倡导的初中非常契合。当时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作家相继开展闲聊体创作,后续梁实秋等作者也延续这样的创作风格。可以说在现代散文发展初期,闲聊体的发展传承更为久远,对当代散文文体变化的影响也最深刻。
二、八十年代以来散文文体的演变
(一)对抒情的放逐和个人性的抛弃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散文创作理念较之以往有所变化,“对抒情的放逐和个人性的抛弃”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散文文体的一大特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中国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当时的“文化荒原”中挣脱而出的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文体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散文仍受到六七十年代“事—情—理”的散文框架的拘束,作者心有余悸不敢放手创作,或者在表现手法上过于单一僵化,总之,八十年代的散文文体属于从破冰到回温的过渡阶段。
(二)现代散文市场的选择与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抒情性相对被弱化,当时读者最喜爱的散文问题是学术小品以及文化大散文,还有不同形式的短文随笔等。当散文与杂文和报告文学划清界限之后,其文体走向更加纯粹,艺术化特点更突出。其艺术的特点,读者不但将散文作为文学审美的桥梁,同时也将其视为增长见识、启发智慧的文化载体。
 从上述散文文体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总结出散文文体的划分并没有机械性的、清晰的界限,这些文体往往在无形中被引用、被融合、被借鉴。如果机械的对文体变化进行划分,则难以体现散文的特点,更难以体现出其文体本质。散文文体多样化正是其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表现,如果一味的拘泥于文体选择,那么散文发展也将失去活力,进而陷入僵化、陈腐的窠臼中。
三、现代散文文体发展的意义
散文文体的发展和演变,不但体现出创作者的自觉构建意识,同时还体现出文体风格以及写作范式的成熟,这也是现代散文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其文体价值的最大体现。散文文体的发展和演变虽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其整体格局在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即
已确定。
虽然这些文体范式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演进中有所中断或者反复,但是,在上世纪散文发展中始终有所延续和传承。通过对于散文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散文的发展与文体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其体制、风格、语体的选择都呈现出的特点,这些元素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网络化元素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散文新文体也以更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博客当中的散文形式更加丰富,选材更加多元,而且在笔法运用和文体选择上限制更少。尤其是网络创作提高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