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性监测
语文试题
2020. 10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嫂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送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
舌·,'I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撒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未改交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看小说的迅速燥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一一处于中心位置的“文幸",属
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意”,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l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寀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荻得了元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未,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芩箫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衾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徐志摩散文
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拚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炖、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笫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冢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
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恁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冢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
民族等大命题
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隅目。作冢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针泛社会并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白话
”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B .“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辨。c .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
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
诗情和哲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I
A.勹“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
“美文”的胜利,'I '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
,·. ·.·.'>"\;'•';(\' B .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察臼,重新获得无限:七生机。
c .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
小口,'口口O D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3分) ',
A .韩少功《我心归去》
B .梁衡,《把栏杆拍遍》·c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分)
.,(6 1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条河流
王小忠
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壳,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芙出声未。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大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乌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触化的那一天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由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
。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渴沿沉水叮叮咚咚.
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城里工作。
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交,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夫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颉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困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跳璃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
2 01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经幡。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八宝.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一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兆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扂,而且显得肠酰`'
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凤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极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
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未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元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
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
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囡。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春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
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皆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兆河沿岸的农牧民,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
热乌河在则岔沟坑蜓十八,弯。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冯洛,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祈。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熔焙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于,雄伟壮观。蓝夭白云下,黛青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富有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
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完天阳台上,喝奶茶,吃搭杞,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洌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已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
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呜。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
,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景虽不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深深的美感。
高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