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散文世界
第一节:《新青年》“随感录”作家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稍后,许多刊物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此外,还有 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颇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
    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个作家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 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 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李大钊将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两相结合,形成他的特。
    陈独秀也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他在“五四”初期写的杂文,几乎每发表一篇都有影响。
    钱玄同他是当时提倡白话,批评儒家思想的一员猛将,其《随感录四十四》、《随感录四十五》,是痛快淋漓的文字,颇适合当时激进的阅读心态。
    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辟的,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
    鲁迅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早在1919年8月和9月间,他就开始尝试这种以散文体式表现诗意题材的艺术形式。20年代写的《野草》,《朝花夕拾》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也是《新青年》、《语丝》一派的主要作者。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 块新的土地”;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他自己的散文,也有“浮躁凌厉”与“冲淡乎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
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他关注现实,反抗黑暗,与思想革命取同一步调;但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他又尽可能远离激进,保持平和。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舶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一,是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又分出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俞平伯(1900—1990年)的散文多收在《杂拌儿》、《燕知草》等集中,其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在20年代曾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多构成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是远离现实的。
废名,即冯文炳(1910—1967年),他的作品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初时尚注重社会意义。《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名为小说,实则也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后来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但语言修饰得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鲁迅批评他“有意低徊,顾影自怜”,此所谓“废名气”。
第三节: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徐志摩散文    冰心散文:基本特:缜密,缠绵,清丽。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冰心散文的影响不在周作人之下,不过他们的创作路数与所拥有的读者并不相同。冰心那“小诗”味的散文更容易引起未涉世事的青年读者的共鸣与模仿。她的《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 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刊载后,学校竞相选人课本,语法学家把它做通篇句式读解,可见影响广大。很多人认为,冰心的散文实比她早年的问题小说和小诗成就更高。冰心散文创作的重心是“爱的哲学”,即 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 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往事(一).七》,细腻地
描写了两缸荷花在雨中的变化及作者的心情,当看到红莲在大雨中受大荷叶的庇护时,自然升华到母爱的主题。《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用和儿童亲切谈心的语调,将山与海,从视野、颜、动态、给人遐想等方面,详加对比,抓住事物特征,描绘得有声有,处处传诉出作者对大海的无限深情。冰心的作品多抒写自己刹时间涌现的感触与自然风景,传达的是一段挚情,或一缕幽思,空灵而缠绵,纤细而澄澈。
    朱自清(1898—1948年)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笔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他擅长写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他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人自己的感情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几乎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20年
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不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不如后来的散文(如《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更成熟自然。《背影》只是质朴地叙说父亲送别儿子的一段场景,可他捕捉到一二不可言说的.典型细节,注入了一股对劳碌奔波的老父的至亲深情,表现出小资产者在旧世界一生颠簸挣扎的可悲命运。这样,就很容易打动无数身受飘零之苦的人,不难解释为什么此篇能那样长久地激起读者的心潮了。
    丰子恺(1898—1975年),从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此时期 的散文结集有《缘缘堂随笔》。他的特殊之处是以某种源自佛理的 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 听,落笔平易朴实,有赤子之心,如他的画一般,透露着心地光明、一无沾染的品格风貌。作者在看见人世间的昏暗后,企图逃入儿童 的世界,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深味,染有清淡 的悲悯之。
    梁遇春(1904—1932年)的《春醪集》和《泪与笑》收入他20年代中期以后的随笔。20年代人称梁遇春为中国的“伊里亚”,是因 为梁的作品确受英国Essay,尤其是查理·兰姆的随笔的影响。梁遇春耽于思索,他的随笔也有许多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洞明的见解。他喜用絮语笔调,随意而坦诚的谈吐中不乏睿智的思辨。《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或旁征博引,引类取比,或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语言机智而有文采,潇洒自如,玲珑剔透;
时有思想的火花,却缺乏如炬的目光。在小小题目里开掘微言大义,引用外国的经典、警句,信手拈来,处处切题。梁遇春有股孤傲气,他那懒散的绅士风度,不愿受任何拘束的个性及享尽人生的主张,……
    文学研究会其他重要的散文作家还有许地山。他不仅小说写得别致,散文集《空山灵雨》也另有情调:近似散文诗,渗入宗教气氛,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名篇《落花生》质朴短小,有寓意,主张人生“要学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这又是他生活态度扎实的一面。写实风格最强的是叶圣陶、郑振铎和茅盾,他们的散文有充实的“人生派”内容,社会性较浓。
    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抒发对故乡的情思,由物及人,平淡从容,便是他惯常的文风了。
    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都是“五卅”后不久写出的,沉痛的感情以质朴的语言出之。他的《山中杂记》,真率、俊逸,只是视野不够阔大。
    茅盾写有《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也是“五卅”时产生影响的作品。他旅日时期写的一组散文,收入《宿莽》集,其中的《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等,反映了他处于革命转换时期的思索和探寻,有时代的苦闷,也有新的期望,是用诗的情绪
交织成回荡起伏的怅惘滋味,显露了茅盾文学气质的又一侧面。
    瞿秋白(1899一)935年)。他这时有《饿乡纪程》(即《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