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陌上花开》原⽂赏析
  《陌上花开》是徐志摩书写的⼀篇散⽂随笔,⽂章整体充满了浪漫唯美的⽓息,使⼈觉得⼗分温柔。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徐志摩《陌上花开》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徐志摩散文  《陌上花开》原⽂
  阳春三⽉,风和⽇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不由得轻爽⽽浪漫。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开;花是⾃然的那种,朴素⽽恬淡,不落尘俗。“三⽉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命得以璀璨,⼈在其中⼼情得以畅然的⼀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如⽔,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个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墨客、凡男俗⼥,三⽉陌上花,让⼈爱让⼈痴,恍惚⼈的⾻⼦⾥头都沉淀了花的影⼦,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假如没有了从俗累的⽣活中⾛出来,悄然伫⽴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于是,⼀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个⼈吟颂了⼏个遍,⼈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热烈。
  那是春天⾥⼀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款摆腰肢,⾛在⼀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骑快马飘然⽽⾄,驿者把⼀封书信递给贵夫⼈。原来,
吴越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句话!
  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弩的⽆情。吴越王烟逝,爱妃云去,留下⼀个美丽的游荡在临安的陌上,供⼈凭吊,在吴越国“国除”的百⼗来年后的⼀个秋天,诗⼈东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地,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透的是柔情,⽽秋天的⾻⼦⾥透出的却是萧瑟。东坡怅对古⼈,⼀番凭吊,三⾸《陌上花》于胸中郁结,⼀吐⽽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犹是昔⼈⾮……”,诗⼈⼀唱三叹中,浸染着⼈事胜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浸透艳丽与沧桑,令⼈唏嘘不⼰。
  我⼏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前了。我突然觉得这⼀束束、⼀丛丛开了⼜落,落了⼜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类的历史与⽂化⽽开落。我不敢说可以触摸历史与⽂化,但我可以觉悟地抚摸陌上娇嫩⽽以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更⼤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然,回归⼈类的历史与⽂化。
  缓缓归,缓缓归,披⼀袭“三⽉风情”,再采⼀束“陌上花”,缓缓归。
  缓缓归,我⼼已是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赏析
  三⽉本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机勃勃的景象,⽽徐志摩笔下的三⽉将花与⼈类的历史⽂化相结合,吴越王瞩爱妃的话将这陌上花的意境推上⼀个新的⾼潮。历史在不断变化,⽽陌上花却始终花开花落,我们虽⽆法看见历史是怎样发⽣的,却能看见这陌上花的绚烂。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回归到⾃然,不去想世俗间令⼈忧烦的事,看看这陌上风情,卸下重担。缓缓归,将⾃⼰回归⾃然,回归到历史与⽂化,回归到⾃⼰的内⼼深处。陌上花,从古⾄今,不枯不衰,⽽我们的中华⽂化也在不断向前,从未停⽌。
  拓展阅读:
  作者背景
  徐志摩(1897年1⽉15⽇—1931年11⽉19⽇),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现代诗⼈、散⽂家,新⽉派代表诗⼈,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夜》等。
  1921年赴英国留学,⼊剑桥⼤学当特别⽣,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新⽉社。1931年11⽉19⽇,因飞机失事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