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欢送大家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黄昏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常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黄昏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黄昏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雨霖铃》赏析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根底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开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之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描写的铺垫,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锋利!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那么独异。……当用去者,非去那么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
雨霖铃赏析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那么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那么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那么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那么加强了感情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
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那么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衬托,相互陪衬,中间假设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荣。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那么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
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