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淑君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3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诗歌方面的教学目标表述是非常清楚的:要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然而,如今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又大,大量的课余时间被其他学科挤占,阅读的时间较少,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道路上更是走入误区。鉴于高考对诗歌的要求,老师们也只是用书面作业或考试测验的手段来勉强应试,结果古诗词的教学没了诵读感悟与赏析品味,成了字句的操练,表现手法的记忆,学生无法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真正魅力。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也属于正常。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诗歌特点探索改进诗歌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诵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标中也指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典诗歌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直接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要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领悟诗歌的情感意蕴,首先就要从诵读入手。
        1. 营造合适的诵读情境。与所诵读诗歌相应的特定意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从而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知。诵读情境的营造可以通过教师在诵读前导语的引导,也可以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例如,我在教授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时播放二胡音乐《睡莲》,让学生伴着伤感而幽怨的二胡声来感知诗歌内容,这样能很快走进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品味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黯然情绪。
        2. 选择适合的诵读方式。范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用流利、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普通话来范读课文,或是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也可以让学生范读。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诵,学生可以直接视其人、听其声、领略到老师的语气、声调以及表情,从而进一步仔细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并且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感染和熏陶,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
如果受自身条件限制,自己范读有障碍,也可以选择操作简便,且朗诵规范的录音带进行范读,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诵读,老师可以根据诗歌风格的不同来选择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例如,岳飞《满江红》慷慨豪放,就应该读得铿锵有力些,我们选择由嗓音浑厚的男生来读;而婉约词的正宗、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让温婉的女生来念就更合适;《孔雀东南飞》就可以让学生分角朗读;而《燕歌行》就适合学生齐声诵读。
        还可以举行诵读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与竞争意识,进而增强对诗歌的热爱。
        二、抓住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作用到客观物象融合而形成的用以表达特定情感的艺术形象。要体悟诗歌表达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就需要我们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我国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成就了我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这一特点。这些意象就是我们分析诗歌时值得抓住的
关键菊花,不与百花争艳,且花瓣不凋,偏受陶渊明的喜爱,常将他写于诗中,与他淡泊名利的隐士人格合二为一,成为后世诗人笔下高尚人格的象征;宋代的朱淑贞也曾在写《菊花》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了女词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及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而柳树的同音,且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句写到柳,大多是表示惜别之意。
        而有些意象则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用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如,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传达出的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此时是美好、纯洁的象征。春季北上,秋季南迁的鸿雁有时是抒发羁旅伤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有时是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借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 把握情感
        “雨霖铃赏析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喷涌的结晶。无论是惆怅,还是闲适;无论是激越,还是悲怆,一切真实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轨迹。所以说,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把握诗中情感,领略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