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龚⾃珍(1792年8⽉22⽇~1841年9⽉26⽇)清代思想家、⽂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38岁中进⼠。曾任内阁中书、宗⼈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持林则徐禁除鸦⽚。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誉为“三百年来第⼀流”。著有《定庵⽂集》,留存⽂章300余篇,诗词近800⾸,今⼈辑为《龚⾃珍全集》。诗作《⼰亥杂诗》共315⾸。下⾯是为⼤家带来的龚⾃珍《⼰亥杂诗·其五》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珍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护花
  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挥,感觉就是⼈在天涯⼀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还能起着培育下⼀代的作⽤。
  注释
  选⾃《龚⾃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波,也指作者⼼潮不平。浩荡:⽆限。
  吟鞭:诗⼈的马鞭。东指:东⽅故⾥。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者为尊贵,因此落花⼜称为落红。
  花:⽐喻国家。即:到。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者居多。因此落花⼜称为落红。
  诗⼈⽤移情于物的⼿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了⼀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命是终⽌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命就在下⼀代体⾝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新⽣命的歌!
  诗⼈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之物,但从另⼀⾓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性,“有⽤”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在于⾃⾝的价值和功⽤。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虽辞官但仍会关⼼国家的命运。从⽽形象、贴切地展⽰了作者为国效⼒的献⾝精神。
  鉴赏
  这⾸诗是《⼰亥杂诗》的第五⾸,写诗⼈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仍然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份⼼⼒。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概。⼀⽅⾯,离别是忧伤的,毕竟⾃⼰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逃出了令⼈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的世界⾥另有⼀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起,既有“浩荡离愁”,⼜有“吟鞭东指”;既有⽩⽇西斜,⼜有⼴阔天涯。这两个画⾯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当⽇⼼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的⼼志,在形象的⽐喻中,⾃然⽽然地融⼊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
雨霖铃赏析
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叹惋。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笔锋⼀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抒发报国之志。并反⽤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为护花。表现诗⼈虽然脱离*,依然关⼼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死仍牵挂国家的⼀腔热情;充分表达诗⼈的壮怀,成为*名句。
  这⾸⼩诗将政治抱负和个⼈志向融为⼀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复杂的情感。龚⾃珍论诗曾说“诗与⼈为⼀,⼈外⽆诗,诗外⽆⼈”(《书汤海秋诗集后》),他⾃⼰的创作就是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了诗⼈不畏挫折、不⽢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的坚强性格和献⾝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九年⼰亥(1839年)。这年龚⾃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北上接取家属,
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好河⼭,⽬睹⽣活在苦难中的⼈民,不禁触景⽣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诗,于是诞⽣了《⼰亥杂诗》。
  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亥),是诗⼈的代表作品。是年,诗⼈辞官南归故⾥,后⼜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部堪称绝唱的⼤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作。这⾸诗则表现诗⼈辞官的决⼼,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改⾰理想的崇⾼精神,语⽓乐观,形象⽣动,极富艺术魅⼒。
  这⾸诗是作者最的代表作之⼀。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是表⽰⾃⼰虽已辞官,但仍决⼼为国效⼒,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是诗⼈⾔志抒怀的⼼声,另⼀⽅⾯也可以为⼴泛意义上的崇⾼⼈格道德境界的出⾊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了“浩荡”⼀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体现出诗⼈狂放深沉的内⼼思绪和个性特点,这⾥典型的诗⼈本⾊。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诗局的化⽤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
仿佛能感受到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情。最后则笔锋⼀转,⽤形象⽣动的⽐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体动⼈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概,⼀⽅⾯,离别是忧伤的,毕竟⾃⼰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逃出⼦令⼈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的世界⾥另有⼀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起,既有“浩荡离愁”,⼜有“吟鞭东指”;既有⽩⽇斜晖,⼜有⼴阔天涯。这两个画⾯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当⽇⼼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的⼼志。
  这⾸诗将政治抱负和个⼈志向融为⼀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复杂的情感。
  “浩荡离愁⽩⽇斜”写出了诗⼈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离京时,他⽬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势浩⼤,在这⾥喻“愁”,李煜曾有词写
到“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诗⼈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阳西下,断肠⼈在天涯。”⽤晚景衬托离愁。
诗⼈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愁字,但也能表现诗⼈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家乡——杭州,马鞭⼀挥,离京远去,直⾄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夸张的⼿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不露。“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笔锋⼀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为护花。诗⼈以落花有情⾃⽐,表现诗⼈虽然脱离*,依然关⼼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的壮怀,成为*名句。
  赏析⼆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民⽣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阳西坠,⽇暮摇落之际,诗⼈此时的⼼绪,便可想⽽知。如果借⽤词组结构⽅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斜”则是“离愁”的补语。“⽩⽇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薄西⼭。这⾥不说“⼣阳”⽽取“⽩⽇”,正好与作者当时的⼼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们常常喜欢⽤落⽇
作为⾃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法来显⽰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上河梁,游⼦暮何之”(《古诗》);“浮云游⼦意,落⽇故⼈情”(李⽩《送友⼈》);“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弃疾《摸鱼⼉》)。“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的⽬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天涯。元⼈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阳西下,断肠⼈在天涯。”龚⾃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法和马致远的“⼣阳西下,断肠⼈在天涯”有异曲同⼯之妙。只不过龚⾃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是“断肠⼈”⽽已。
  按理说,龚⾃珍不满于死⽓沉沉的礼部衙门⽣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番事业,只⾝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浩荡的离愁。唐诗⼈刘皂《旅次朔⽅》云:“⽆端更渡桑⼲⽔,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但⼩时候在北京住过,⼜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故乡。虽然龚⾃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活拮据,事出⽆奈,客观上是*离京出都。因此,“浩荡离愁”中,含有些许仕途蹭蹬,不为世⽤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珍当时与*⼥灵箫关系⼗分密切,《⼰亥杂诗》⼗分之⼀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说⾃⼰正堕⼊“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虽说灵箫并不
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的。
  ⽇暮的⽚⽚飞花,撩起诗⼈的离愁。事业未竟,岁⽉蹉跎,青春已逝,红⽇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作为描摹落花的能⼿,诗⼈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万四千天⼥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闻净⼟落花深四⼨,冥⽬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新好者,三百六⼗⽇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喻,⽽如今,诗⼈突然感到⾃⼰像⼀⽚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乘马车出都,⼀路情不能已,对着⽆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性,拮据的⽣活,诗⼈把⾃⼰的⾝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体。
  “落红不是⽆情物”,这⾥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诗⼈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由时时拂⾯⽽过的“落红”撩起。这⼀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离愁内涵的补充,⽽作为转折,它⼜使整⾸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此时诗⼈在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情之物,⽽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然的循环法则来⾃⽐,表⽰⾃⼰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句话,传达出诗
⼈“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坚定的决⼼,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许多⼈“⽼骥伏枥,志在千⾥”。落花决不是⽆情的废物,诗⼈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的学业和思想传给⽣徒,以变⾰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的最后⼀点⼒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彩、芬芳,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诗⼈从⼤⾃然⽣⽣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然⾥花开花落,本来风⾬由之,⽆感情可⾔,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情物”,只是诗⼈把⾃⼰的⾝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的感情,从⽽变成有情物。落花有情,表现在去酿造新的彩⾊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也是诗⼈与*的*决裂,向⿊暗的势⼒抗争的庄严⽽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化为春泥。
  古代诗⼈描写落花,⼀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对落花,嘘唏感叹。“流⽔落花春去也,天上⼈间”(李煜《浪淘沙》);“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剪梅》);《红楼梦》中林黛⽟葬花词:“依今葬花⼈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园》甚⾄把落花⽐作堕楼美⼈:“繁华事散逐⾹尘,流⽔⽆情草⾃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把风吹花落悄⽆声的⾃然景象与美⼈堕楼联系在⼀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拟红粉佳⼈堕楼,寓有美⼈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旦的感叹,讽刺了⽯崇“⾦⾕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把花落⽐作
美⼈堕楼,有些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另⼀种把落花作为⾃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远随流⽔⾹”(刘慎虚《阙题》);“春城⽆处不飞花”(韩翃《寒⾷》);“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的浑朴天真和烂漫之趣,⽽⽆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论是“春城⽆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起龚⾃珍的“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要略逊⼀筹。即使化做春泥,也⽢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为护花。表现诗⼈虽然脱离*,依然关⼼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死仍牵挂国家的⼀腔热情;充分表达诗⼈的壮怀,成为*名句。
  这⾸⼩诗将政治抱负和个⼈志向融为⼀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复杂的情感。龚⾃珍论诗曾说“诗与⼈为⼀,⼈外⽆诗,诗外⽆⼈”(《书汤海秋诗集后》),他⾃⼰的创作就是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