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诵读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味柳词意象、意境,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赏析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感知本词的艺术美;雨霖铃赏析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秋天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伤吗?自己想念的人身处异地,你会有思念吗?想想看,这些情感也许是本能的吧。可是又有谁,又有那篇词作能写得如柳永的《雨霖铃》一样,让人一下子坠入思念的网、秋的悲,无法自拔。“寒蝉”的声响,只有自己能听到。这时,连季节的变迁都会令人伤感;“长亭”这段路,少了身边人的陪伴,竟也显得如此孤寂。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柳永的一首别离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 
二、简介作者,介绍背景 
  1.走进柳永(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加以补充)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音律,是北宋第一个致力写词的作家,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2.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着离愁别恨。 
  3.写作背景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感受情感基调 
  想一想:听了名家的朗诵,同学们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缠绵哀怨,凄清伤感。 
  2.指导诵读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时所写,应读出离愁别绪,读出凄清秋景中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诵读时语调宜舒缓低沉。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名朗读——学生齐读。 
  4.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首词描写了词人离开汴京去外地漂泊时和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上阕主要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离别难),下阕主要写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心情(思念苦)。 
  (2)词中哪句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这首词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在此基础上理清全词的层次。 
  明确:写作顺序为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想象)。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晰,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四、品位意境 
  1.词的上阕描写了词人和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从文中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并分析这个细节妙在何处。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情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
之状跃然纸上。 
  2.词人为了渲染这种离别的相思愁苦,营构了一幅“别离图”。这幅图选取了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小结:这一幅“画”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万物美丽;唯有物,才使万物存在;唯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唯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柳词的美,在于“情之真”,只因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 
五、合作探究 
  1.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词内容体会情景是如何有机交融的? 
  明确:这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景是清秋之景,情是离别之情,以清秋萧瑟之景,写离别凄恻之情,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首三句融情入景,勾勒了送别的环境,既交待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2.掌握虚实相生的写法 
  这首词虚实结合,请在词中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词的上阕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恋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