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1. 《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请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解析:此处以小见大,要注意“小”指的是具体的生活细节,所谓“大”或者是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人物的命运,或者是社会的本质。
答案示例:
(1) 晴雯撕扇一回中,体现了晴雯具有的鲜明人物特。她作为一个丫头,敢在主子面前摆脸,又由宝玉亲自来哄,让她撕了两个扇子之后才消气,体现了晴雯的心气高傲和小性子。而正因如此,她才不受老妈子待见,被告黑状,后被逐出大观园,又因心气高傲最终病死,应了判词中“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悲惨命运。
(2)《红楼梦》描写黛玉居所,茜纱窗外潇湘竹隐有斑驳泪迹,清风冷院更添凄清之感,描绘出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清冷小院,以小见大,契合林黛玉孤高自赏、清冷孤寂的性格特点,为其以后于闻听宝玉娶宝钗为妻,如潇湘竹般泪尽而亡作出铺垫,暗示例黛玉孤苦而亡、凄清惨淡的结局。
2. 《红楼梦》第29回中,贾母认为贾宝玉、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你如何看待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关系?请结合《红楼梦》中从两个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解析:此处“冤家”的含义是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答题思路:解释贾母的话。 同意或不同意其看法,不同意者应提出自己的看法。 举出与看法相关的两个具体情节。 分析两个情节中体现出的“关系”,证明看法。
答案示例:
我认为宝玉与黛玉二人是一对冤家,相爱却也会因此发生矛盾误会,两人是知己。宝黛二人一次因金玉之说起了争执,宝玉恼黛玉不相信自己,黛玉一气之下将穗子都剪了,二人之间产生误会与矛盾,宝玉砸了玉,黛玉大哭一场,后经调解才和解;在宝钗生日宴后,因湘云嬉说黛玉与一个戏子模样相近,宝玉使眼让湘云别说,被黛玉看到,两人产生矛盾误会。二人是因为相爱相互在意彼此的想法和行为,反倒会发生一系列误会,成为欢喜冤家,两人是知己是爱人。
3. 《红楼梦》续书的第111回,鸳鸯在贾母死后选择了自杀殉主。续书这样安排有何依据?请根据前80回中的相关情节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
鸳鸯殉主的主要依据是第46回中鸳鸯抗婚事件。贾赦想娶鸳鸯为妾,遭到鸳鸯坚决反抗,后来在贾母的干涉下贾赦未能得逞。贾母死后,鸳鸯失去了庇护,难逃贾赦的魔掌,于是选择自杀。
4.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了众多女子的美,请你选取其中一位女子,说说她具有哪种美。要求:结合原著,至少举出一处情节加以分析。
解析:“美”的概述,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比如才华之美,真诚之美等等,但是抓住人物特谈特质之美,不能停留在相貌美丽、身材窈窕等表面现象。红楼梦赏析情节:选一个情节,人物事件清晰准确,有细节展开辅助分析;性格特点分析:用词精准、扣紧美。
答案参考:
①薛宝钗。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芳开夜宴”)中,宝钗在“占花名”的游戏中抽到的是牡丹签,上题“艳冠芳”,可见其美貌与才华被列为芳之冠,居十二钗之首。至于签上所题之诗,则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小小的细节,已是对宝钗形象的一个方面的展露,致
使当时的宝玉竟拿着此签反复念诵起来。看来宝玉对宝钗究为何人也在反复的捉摸之中。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最能指代宝钗形象的精神涵意。宝钗固然很香,以至于凡与之打交道者,无不有如沐春风之感。但她的香,毕竟只是来自药丸,即,“人为的”,不免其“伪”。至于其香的特征,又是“甜丝丝凉森森”,这就是说,其香之核心是冷的。在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宝钗,所领会的儒学,是在荀子学说路子上的儒学,即,以道德为事功手段的儒学,而非强调本心仁体的儒学,其结果就是,她在成全道德准则和风范的同时,内心冷漠,视人间的真情至性为虚无,视他人之悲惨遭遇如天下本有的自然之事。此种态度,实是中国文化在其现实展开过程中久久积累出来的根本病症。曹雪芹用一个最接近于儒家女性理想的薛宝钗形象来说此病症,其深刻的批判力,真是前无古人。
②林黛玉。黛玉之风流袅娜,盖无出于其右者。这是说其动人心魄之美,惜乎,今日能欣赏如此之美者,实已寥寥。至于其才情慧心,又超乎宝钗。何以今日之青年读者多以其为不如宝钗哉?吾不得而知。或因其常爱使小性子,动辄逼使宝玉低声下气地陪罪,乃令男性读者多叹曰“吃不消也”。其实黛玉绝非小心眼之人,许多利害得失都不在她心上。她更是一个爽直之人,出口伤人是常有的事。她从不刻意地去笼络人心,在她与宝玉之爱的未来这件大事情上,她惟信天命,不假人力。她所求的,只是这份爱本身的真实性。当未得证
实之时,她陷于种种猜疑、计较之中,令周围的人觉其尖刻难处。待终得证实(第三十二回)之后,她之自然、坦荡、温和乃至视宝钗为“闺蜜”者,竟使其前后判若两人。由此可见,作者在黛玉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他对爱情本身的纯真品质和悲剧性质的多么深切的感慨!在中国小说历史上,曾有谁把爱情写到如此符合其本来真相的地步?其惟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乎!
③秦可卿。因为她是十二钗中唯一被虚写的人物。被虚写的可卿,是兼具妩媚风流与平静谦和之态的,堪当“绝代佳人”之号。然“绝代佳人”只在美好的想象中,所以,可卿终究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她乳名“兼美”。兼谁之美?宝钗、黛玉之美也。(第五回)红学史上曾有“钗黛合一”说,即由此发端。
生具情爱之高格的可卿,出身薄宦之家而得入贾府,此为高攀无疑,但只嫁得一个俊秀其外、猥琐其中的贾蓉,其情爱又何从安顿?这正为其公公贾珍准备好了机会。一旦落此陷阱,她的宝钗式的匡扶社稷之志也就不再可能实现,终于只能托遗言与凤,提醒其为将来的家族衰败预留后路。她的宝钗一面,还充分体现在她亡故之后宁国府中许多人对她的真心悲悼上:“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
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钗、黛两种原则,在中国文化中不能统一,其结果便一定是分裂为两种悲剧———社会悲剧与人性悲剧———,前者属于宝钗的,后者属于黛玉的。此双重悲剧集于可卿一身,故可卿必死。可卿死于第十三回,于此拉开了全书悲剧的序幕。
④王熙凤。太虚幻境中的凤判词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拆字也。再合,即一“凤”字。身为女中豪杰者,自不会白白辜负了此生的才干。要在生逢其时也。凤的不幸,正在于生当末世,正值整个社会、文化衰败之时。社会之病症既深,精明能干之人每每更易陷于天下之通病,此却正缘于其精明能干也,所谓与其由你巧取暗夺,不如我来杀伐决断。凤的命运之路实肇端于此。昔有红学评点派人士这样说凤:“英雄之不贞,亦时势然也。”此评颇公正。曹雪芹此书的伟大处之一,在于其写人物,并无正面、反面人物之区分。每写一人物,必具一人物之苦处,以是迹显中国之命运。凤的英雄本事,在治可卿之丧时为贾珍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她对宁府中五大弊端的思考和整治措施的实行,足可视为中国人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的雏形。此非戏言也,读者诸君自可揣摩之。至于凤之得贾母之欢心,也正是其为人可爱的一面,绝非贾母受用奉承之昏聩也(须知贾母原是有智慧的人),实
乃因其确实聪明,谐谑,爽利,有如一“口头文学家”。凡从她口中说出的他人之行状,无不得传神之妙。有凤在场,无论议何事,总充满活泼生动的气息,断无沉闷乏味之氛围。然而其心计之毒,却也每每令读者阅来胆寒,尤二之被逼死,即是一典型事例。她从不相信以德治家,也从不相信阴司地狱报应之说,而这正是一切奸雄成其为奸雄的首要条件。然凤也并非无一点智慧,她在探春理家时说的一番话,说明她仍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她跟平儿这么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了。”只可惜,她还是悟得不透,终未能彻底回头。这一切都被贾母看在眼里。贾母临终时有一番话是对凤说的:“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我也没有修什么,不过心实吃亏,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此话言语简易,却切中了根本,是悟过的人才说得出来的。“心实吃亏”四字是修佛之真功夫,凤终于未能入此境界。太过聪明之人,总是一生不肯让步的。于此,笔者不免要为天下愚笨心实者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