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确实,人物性格只有具备多方面性才能充满生气。每个性格包含的性格因素,不是一种,两种,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并统一于主导性格。否则,就只能是杂乱肤浅的东西。
曹雪芹写林黛玉,处处表现她的叛逆精神。但是,他没有把林黛玉的主导性格从性格整体中游离出来,使人物变成“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他总是深入到林黛玉复杂内心世界的各方面去描写,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性格素质。譬如:傲岸不驯、敏感多疑、贵族情调、诗人气质等等。然而,曹雪芹又不让林黛玉的这些性格素质顾影自怜地停滞在那里,它们一方面受到叛逆精神的沁入骨髓的“渗透”,一方面又将这些性格素质凝聚于主导性格之中。这样,人物性格就在“渗透”和“凝聚”的过程中保持了整体性。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谁也触犯不得,连紫鹃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有一次,她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里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玉的面,把李妈妈教训了一顿,
急得李嬷说:“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里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讲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可支,夸赞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看来,林黛玉简直不懂得一点点为人处世的诀窍,不知道如此锋芒毕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很不乖觉,很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地看到了支持林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那就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李嬷嬷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宝玉。她挖苦贾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薛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敏感、多疑和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例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气,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曹雪芹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投下了多么精彩、多么凝练的笔墨啊!纵观林黛玉的性格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悲凉、忧郁。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因素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
叛逆!是的,这种叛逆精神使得林黛玉更加多愁善感了。原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怨愤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往都是一种性格悖逆的表现: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渗入那些非主导性格里去了。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当她头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固然反映了贾府的谨严的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林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老爷家千金小的身份上。她反复叮咛自己,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下去。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摆布得简直如同一位高贵的“使节”——从一个袭过列候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后来,她寄人篱下了,但是这种贵族小的气味并没有因此稍减。当乡村老妇刘姥姥被贾府上下捉弄得手舞足蹈时,林黛玉却悠闲自得地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后来,又煞费苦心地把刘姥姥嘲讽为“母蝗虫”。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
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她十分强烈地向往着同贾宝玉的美满爱情,但是,又总是躲躲闪闪,当贾宝玉说了句“同鸳帐”的直率话时,她竟然急得哭了,斥责宝玉“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确实,封建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教养,在林黛玉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鲜明的“胎记”,使她的性格世界里不能不纠缠着矫揉矜持的藤蔓。曹雪芹敏锐准确的艺术感觉,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它,表现了它。这意味着她反抗的羽翼只能在封建家族的金丝囚笼里寂寞地鼓动。她的挣扎,说什么也割不断封建家族留给的血脉。正是这种“血脉”,使林黛玉的叛逆精神渗透了贵族情调,从而蒙上一层抹不去的阴影。
红楼梦赏析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表现了卓越的诗歌天才。诗魂,总是从她的言谈举止中飘散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如林黛玉轻松活泼地给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秘,襟怀舒朗地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充满了诗情雅趣的潇湘馆里,林黛玉微妙、深沉地用诗歌来传递爱情的信息。说真的,假如没有诗歌,林黛玉决不是我们今天所神交的那个样儿。但是,如同诗歌有“眼”一样,林黛玉的诗情的喷发也有一个“泉眼”。这泉眼,就是她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爱情和自由。且不说“凹晶馆联诗”那一段,且不说“绢上题诗”那一段,让我们来读一读有名的《葬花辞》吧!落花,使林黛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触发了她的点点愁绪和满腔悲愤。她抗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向往:“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诘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疑惑:“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她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要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的彩。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本是云雾一株草,奈何因缘落凡尘。
只待为君泪流尽,不负红楼一场梦。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
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
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林黛玉血缘之谜
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在《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中,作者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林黛玉。第3回写道:林黛玉因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投奔贾家。在荣国府里,她惟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爱得真切,爱得执著,贾宝玉也对她爱入肺腑。可是,面对宝黛爱情,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为什么要写一对血缘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爱呢?
一个哥哥的儿子和一个妹妹的女儿相恋,姑表兄妹,血源很近,看起来不合理,因为从优生学的角度,会生傻孩子。
贾母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李氏,嫁给江宁织造曹寅(贾代善原型)(疟疾病死)。曹寅母亲孙氏曾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康熙与曹寅关系亲密。康熙又让曹寅儿子曹顒(yong2)任江宁织造(又病死)。康熙又让曹寅过继的侄子曹頫(fu2)(贾政原型)任江宁织造。由此推断宝黛血缘关系不近,而宝玉和宝钗的关系更近。
林黛玉眉眼之谜
肖像描写。第三回通过林黛玉之眼看众人。首先是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接着是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见之忘俗,顾盼神飞,文采精华”。接着是惜春,“身未长足,形容尚小”。然后是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然后是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如桃瓣,眼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不同的版本描写基本一致,但是对林黛玉的描写不同的版本描写的不同。比如《增评补读红楼梦》第3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人说,当时林黛玉年龄尚小,为什么有一双含情目?然后庚辰本,“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他也强调多情。周汇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似蹙非蹙”是说眉毛好像要皱起来,又没有彻底皱起来,眉毛在微微的颤动。“罥烟”就是挂在空中的烟缕,是有典故的。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曾写过一首诗《晓雨即事》:“遥看丝丝罥烟柳”。形容柳叶在丝丝的薄雾中似有非有,好像挂在空中烟雾般的存在一样。这样就把林黛玉这样一个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小姑娘,眉毛还可能继续生长,描写得很生动。含露目好像含着泪水一样,这是符合曹雪芹的设计的,因为在第一回就讲了。林黛玉是天上的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后来修成女体之后追随神瑛侍者下凡,她是要把一生的泪水去还给下凡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
其他的人物的肖像描写。比如鸳鸯。第46回,邢夫人去动员鸳鸯给贾赦做妾,通过邢夫人之眼看鸳鸯。“蜂腰削尖,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几点雀斑”。让人一下子在眼前就出
现这样一个特殊的女性,多生动呀。
比如思棋,是迎春房里的大丫头,也有一些浪漫的行为,恰好是通过鸳鸯之眼所见。鸳鸯因为内急,往贾母院子走又来不及,于是他往大观园的花园的甬路方向走,也就是路边的草丛里,只见前面山石上有身影子在晃动。“一个穿红裙子,疏鬅头,高大丰壮身材”。虽然我们不知道鬅头是什么样子,但是读起来感觉特别生动,感觉司棋很会打扮,身材高大丰壮,就让头发蓬起来。
再比如秦显家的,因为当时厨房的归属问题,平儿就问秦显家的是谁,然后林之孝家的就回答他:“高高孤拐,大大眼睛,最是干净爽利”。这几人虽然着墨不多,却让人过目不忘。
林黛玉从现代来看可能得了,书中也主要写他的病态美,他不仅性格尖刻,病病歪歪的身子,颤颤巍巍的走路,怎么会吸引其他男性,觉得她是个美人呢?第25回。赵姨娘通过马道婆把宝玉和熙凤都给魇了,王熙凤好像疯了一样,见狗杀狗,见人要杀人,宝玉也接近于死亡的状态。大家都来表示关心。薛蟠有这样一个描写:“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燥皮,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早已酥倒在那里”。薛蟠是一个俗人,他的审美观念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可见普通人眼中林黛玉是美的。
林黛玉沉湖之谜
旁白:高鹗对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安排:在贾家不断败落之后,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设计出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于是“焚稿断痴情”,最终悲愤而死。
关于这样一个结局,由于通行本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但是刘心武先生认为,尽管“焚稿断痴情”堪称高鹗续书中文笔最成功的部分,但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那么,刘心武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曹雪芹究竟会如何安排林黛玉最终的人生结局呢?
小说里面,它对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是有一个特殊的设定的,小说中,宝玉和黛玉原来都在天界在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黛玉原来是天上一棵仙草,神瑛侍者每天出来给它灌溉甘露,才使得绛珠仙草能够健康地生长,并且后来修成了一个女体。所以,绛珠仙草修成女体以后,可以叫做绛珠仙子。她下凡以后成为林黛玉,她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天上的神瑛侍者。因为这个神瑛侍者下凡以后是贾宝玉,林黛玉一生就要把她的眼泪还给贾宝玉。这是在第一回里面就跟读者讲述的一个带有神话彩的人物关系的设计,是非常美丽的一个描述。
在后来的情节流动中,我们就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天上下凡到人间的这二位,他们本身在人世间并不知道自己是天界下凡的,除非他们做梦,可能会隐隐约约地恢复在天界的感觉。总之,在人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着天界的仙人的身份,他们就和其他的人间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1回的假设,她都是在还灌溉之恩。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是有的,这就是在第49回。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猜忌已经消除了,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放心了。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也表达了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疑问,林黛玉回答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这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对话,黛玉就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作为人间的一个女性的存在,她本来爱哭,老有那么多的眼泪,现在她自己就意识到她的眼泪少了,她没有意识到,她是天上的一个绛珠仙子在还泪。可是,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就是说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它在走向零,因此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宝玉虽然是仙人下凡,到了人间,他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所有的思维都是人间化的。听了黛玉这个话以后,宝玉怎么说啊?宝玉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他就不知道,他们两个有一种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递减,把您当年那个灌溉量偿还得差不多了之后,人家就没泪了。
旁白: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男一号贾宝玉与女一号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确实极为精妙,让这两个人物那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彩。而对有着仙界身份的林黛玉,如何安排她的最终结局,一定是作者曹雪芹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那么,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
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黛玉葬花,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作者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文本。如此说来,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里面描写林黛玉,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且林黛玉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是近100年来,乃至于近50年来才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200多年前,他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这我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
首先,她有道具。有花锄,因为她最后葬花,她要刨坑。林黛玉,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一个花锄,你想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是一个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就说明她为自己特别制作了一个能够扛在肩上的花锄。而这个花锄上还挂一个花囊,这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花瓣需要扫在一起。这个花帚,能是傻大用的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它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