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部作品。的确,《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算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了。在这130首诗歌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的主要人物。
1、女娲石上偈语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名家点评: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
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红楼梦赏析
2、好了歌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名家点评: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
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
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
虚无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3、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名家点评: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
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
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拙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4、红楼梦曲-引子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穋曲演红楼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