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是一本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的书。书中写了一个悲剧——人生的悲剧、家族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悲剧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
  ——周先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所创造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人人都在戏说红楼可又有谁真的读懂了其中的韵味?当然我不是在质疑别人对红楼的解读,
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见解也是或同或异。那么,我想在接下来的文中谈谈自己对红楼的见解和感情。
先说说我对《红楼梦》里宝黛的爱情的见解吧。宝玉,一块在青梗峰的顽石,却有着追求“自由恋爱”的理想。黛玉,一棵绛珠仙草的化身,比宝玉追求“自由恋爱”还要顽固的人,却特别脆弱。红楼梦赏析
    我在心里佩服林妹妹,能够把痛苦隐藏在心中,外表却跟“没事人”一样。林妹妹有时虽然爱使小脾气,但我们再客观的看一下,却能发现林妹妹是“知书而不识礼”的一个人。
    我首先声明,我不是“钗迷”,也不是“黛迷”,是因为我不是拥护谁,我是欣赏谁。
    而我对宝就没有那么客观了。我个人认为,宝心里有一本账,谁怎么样了都知道——因为宝钗和凤是表妹啊,怪不得妹俩都那么精。
    宝的确心胸豁达,的确宝有做诗的“才”,也有理家的“才”。虽然是个难得的女子,可宝玉不喜欢宝,又有什么办法呢?
既然都说了红楼中的两大美女都喜欢贾宝玉,那么,贾宝玉有什么过人之处让人这么念念不忘?
贾宝玉是一个较奇的人物, 在整本书中也较为重要,他的行为“偏僻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红楼梦》全书自“情可倾“(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所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而“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对于当时贾宝玉的思想已经算是前无古人的境界了,对于这样一位反对封建统治的乖张而倔强的叛逆性格,却是对当时的讽刺和偏激。因为那时正是盛行孔孟之道的年代,那种腐朽而封建的思想已经在当时深深地刻烙在人们的思想上心灵上,甚至是身体上。然而在贾宝玉的出场和言语上我们却有些难得的感觉到没有了那些腐朽的而迂回的封建思想,确实是对当时社会的冲击,使人感到当时也有鲜活的思想。
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曹雪芹并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写一个爱情故事,他是以此为线索,广泛地多方面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生活的面貌,揭示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尽管日趋尖锐的封建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这个制度必然灭亡,但是地主阶级却不甘心,它还要作垂死的挣扎,要千方百计地挽回颓势。在种种努力之中,最大的努力,就是要按照地主阶级的需要和封建道德的标准,把贾宝玉培养成为一个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能把地主阶级日趋衰败的事业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的忠臣孝子。然而,贾宝玉却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不肖逆子。他的叛逆思想,恰恰是在封建制度走向瓦解过程中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里孕育出来的。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从没落的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浪子,是那个不可救药的贵族之家合乎规律的产儿
我想当时贾宝玉的内心是痛苦的,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没有人可以解读,因为他是新老社会交替的产儿,他的思想带着封建的残余又带着新社会的新意使人觉得他是一个“混世魔王”和“孽根祸胎”。然而当时可以懂她的只有林黛玉,然而这种懂是不是真的让人觉得不言而喻。
我想也许是这样性格的贾宝玉才会如此的吸引他人的目光和博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