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长短句属于小学类著录
《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的词集。又名《稼轩词》。辛弃疾生前已有多种词集行世,范开于淳熙十五年(1188)作《稼轩词序》,说因为“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故编此集,时稼轩年49岁。据史籍著录,《稼轩词》的宋元旧本主要有数种,包括岳珂所见本、吴子言序本、宜春张清则刻本。但均已失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稼轩词》4卷,并云:“信州本十二卷,卷视长沙本为多。”这说明当时流行的是4卷本和12卷本,现存的各种刻本皆出自这两种版本。
4卷本《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四集。甲集编成于淳熙元年(1174),所收词为稼轩48岁以前作品。而乙、丙、丁三集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帅浙东、守京口时的作品。刊成时间在宁宗嘉泰三年(1203)之前。甲、乙、丙三集由陶湘《续刊景宋金元本词》刊出,1939年张元济得汲古阁精抄丁集本,合前三集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共收词439首。12卷本《稼轩长短句》今传有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刊本,故名广信本。收词572首,依调的长短为序,编定于辛弃疾卒后。大德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中华书局影印行世。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之《稼轩长短句》即据元大德本刻印。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之《稼轩词》将12卷并为4卷。今人邓广铭据上述各本比勘,并以法式善、辛启泰的《辛词补遗》等书补辑数首,共得词626首,编
为《稼轩词编年笺注》,是为稼轩词集之最善本。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中又辑3首,现传辛弃疾词为629首。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整理出版《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南宋词人。出生时,家乡沦陷于金已十余年。辛弃疾宣称自己的家庭是“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父辛文郁早亡,祖父辛赞在宋室南渡时,被迫留仕金朝,曾任谯县县令,辛弃疾即随祖父生活。辛赞不忘家国,经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教导他寻机会,“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所以,辛弃疾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绍兴二十四年(1154)、二十七年,他曾两次赴燕京应考,利用机会察看敌人的虚实。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农民耿京起义抗金。22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加入耿京的义军,任掌书记,并力劝耿京与朝廷正规军联系,共同抗金。次年,奉命赴建康朝见宋高宗,被授承务郎。北归途中获悉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人。立即率50轻骑驰入金营,于5万军中生擒张安国,率众投奔朝廷。此举使南宋朝野震惊,辛弃疾名重一时,被委为江阴签判。
南渡之初,辛弃疾对恢复事业满怀信心,曾向孝宗皇帝奏陈《美芹十论》,向宰相虞允文上《九议》,提出富国强兵的一系列谋略,但得不到采纳。从孝宗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八年(1鹧鸪天辛弃疾
181),辛弃疾长期出任地方官,包括通判建康府、出知滁州,以及担任江西提点刑狱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他打击地方豪强,救济灾民,建立“飞虎军”,政绩卓著。南宋朝廷利用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镇压过农民起义和茶民。由于他力主抗战,触犯了当权的主和派,屡遭打击,于淳熙八年被革职。
从淳熙九年(1182)到宁宗开禧三年(1207)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东北的瓢泉,其间虽曾到福建、浙江、镇江等地做过地方官,但时间都很短。他自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以“稼”名轩,自号“稼轩”。物质生活虽很优裕,精神上一直很苦闷。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对金用兵,想请辛弃疾出山,诏命到达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终于赍志以殁。
《稼轩长短句》思想内容非常深广,它记载了辛弃疾所从事的抗金武装斗争,寄寓着他光复山河、富国强兵的理想,蕴含着不受重用的抑郁之气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有对农村景物和风俗的描绘。
1.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写到词里来。抵抗金兵、恢复中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追忆了早年率众突围南渡的战斗经历。《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铺写抗金军队的军容、声威:“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生动地描绘了“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战斗场面,抒写自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豪情。《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以“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歌颂了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辛弃疾时刻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放在心上:“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表现出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