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 苦闷 原因 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 。但却被卖国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
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
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
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词人,这种心理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如《卜算子》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是一首完全化用庄子的语言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表示自己要虚心应世,随遇而安,不
因外事的干扰而耗损精神。笑骂由人,决不怄气。要把客观的相关事物看作无意而尽然的结果,像江海上的虚舟相撞,像醉汉不知不觉地坠车摔伤,都一切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这样便保全精神的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在这些近乎诙谐的话语中,好像是放任自流,其实寓含着他真正的无可奈何。
再如《水龙吟》:
老夫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存,高山流水,福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知未。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这首诗大致写于1194年,辛弃疾已经55岁了,刚刚又被罢了官。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喷薄而出,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隐士,与辛弃疾本联系不到一起,然而当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未酬,到了心灰意冷的老年时代,陶渊明这个隐士的形象便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梦中与陶渊明相遇,觉得和自己曾经的想象差不多,醒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恨,而且是那么的强烈,竟至于酒也不饮,歌也不唱,为什么这样呢?他是在想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过上隐居生活,恐怕不仅仅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大
概有别的原因。有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地位低下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有猛志逸四海⑥为证。但依他的身份,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是无法与王谢那样的大家相比拟,他多次出仕,都很失望,最后在做彭泽小县令时辞官归隐。请看他《归去来兮辞》中写得这样一段话,归去来兮,请息交已绝游,然世与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句话世与我相违道出了真谛。对辛弃疾而言,世也同样与他相违,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即使写出了一些寄情于山水的诗词,也是一种追求闲适的无奈。
另外,他的无奈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词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象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这样并耦而耕,不是很快乐吗?你孔子为何东奔西走呢?向往隐士生活嘲讽孔子忙忙碌碌。其实他自己不也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吗?万般无奈之下,才以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归耕之乐不过是无奈之语,其中包含的是对世路艰难的慨叹,对于君心难测的苦闷。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大起大落,三仕三已《哨遍》,使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为泡影。现实的残酷,使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之气只能郁结胸中。无论是对英雄的慨叹,还是对隐士的向往,无外乎为一吐胸中的块垒,而那虽九死而犹未悔
的爱国之志从来不曾因此而改变,临终之前还大呼杀贼”⑧,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②③转引《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3月第2版第232书页
转引《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黄天骥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月第1 156鹧鸪天辛弃疾
《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5月第1 624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4月第1 58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部分)湖南出版社 199512月第1 242
《文豪书系》 丁华民 孟玉婷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3月第1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月第2
2、《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4月第1
3、《历代词赋》 李慕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1月第2
4、《中国古代文学》 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月第2
5、《宋词》 莫砺锋 童强 辽海出版社 20069月第2
6、《辛弃疾诗词赏析》 孙乃修 海南出版社 200211月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