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育心得体会(4篇)
本篇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的主题是民生,以下是全文: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众路线后,我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众路线,密切联系、努力服务广大人民众,是我们党历来所倡导和要求的。为此,我有以下的感悟: 
首先,要认真解决对人民众的态度问题。
一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把为众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把握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以人民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不能失职失责、以权谋私。三要虚心向人民众学习。人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虚心向人民众学习,才能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众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其次,要认真解决同人民众的感情问题。
感情是党干关系的纽带和基础。只有在感情上同众打成一片,才能在思想上与众共
鸣,在行动上与众合拍。一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党员干部本身就是人民众的一分子,是在人民众中成长起来的,应与人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在感情上与人民众渐行渐远,最终便可能做出背离人民众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带着感情做工作。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与众接触最多,只有对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为解决难题、做好工作打下基础。 
再次,要认真解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大幅改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员干部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新要求,必须在密切联系、努力服务众方面做新文章,不但要注重解决态度和感情问题,而且还要注重解决工作作风和方法上的问题,把联系众、服务众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好。           
当前,在工作作风和方法上,众反映强烈的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 义,二是官僚主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言与行统一起来,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采取科学严谨、符合实情的工作方法。
一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众的呼声,直接反映出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意愿,是其根本利益的综合体现。因此,党员干部应该把众的呼声作为了解情况、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首要信息来源和基本依据。既要身到,与众打成一片,更要心到,当众的贴心人。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众的情绪,清楚众的需要,增强互信,消除隔阂,为科学决策取得第一手资料。
二要公平公正,让人信服。既要以情服人,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众的困难,又要以理服人,把政策讲透彻,把道理说明白,耐心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赢得众的理解和支持,还要以法服人,不徇私情,不带偏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众监督,使众信服。
三要真抓实干,力求实效。要从众最关注、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以实事聚民心,不搭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在工作安排上,不仅“想到”、“说到”,还要“抓到”、“做到”,定下来的
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检查督促、一抓到底,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最后,要认真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是众利益的最直接载体。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要善谋富民之策。在解决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狠下工夫,让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要恪守安民之责。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众安居乐业,促社会和谐稳定。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倾听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三要多办为民之事。以作风赢得民心,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以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落实到为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上;以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体的生活保障力度。 
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一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认真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今年春节,我送给一位在公诉部门任负责人的同事这样一副嵌名联:显雄才求公正,松沃土济苍生。同事很感动,说“求公正”三用得好,他所从事的公诉工作,正是为了追求公正,捍卫法律的绝对权威。
正如同事所说,执法确实需要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作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要求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方式,来“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其实,不仅执法要公正,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工作,乃至平时的为人处事,都要有一颗公正之心。这公正之心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私心太重,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这样的人,自以为天下只有自己聪明,别人都是傻瓜,可最终结局往往是众叛亲离,聪明反被聪明误。某单位一位部门负责人,论业务能力无话可说,可就是私心重,心中的“小九九”太多,结果闹得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共事,最后不得不灰溜溜走人,便是明证。
一个人如果有偏心眼,处事不公,同样难以服人,难以得到人们的尊重。有一位老人,她
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疼一个,嫌一个。结果,不仅其家庭不和睦,就连旁人也说这老人不会为人,其晚景可想而知。所以,公正是良心的代名词,是公平正直不偏私,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公正还与公开、公平相提并论,与正直、正义一脉相承。公正是个偏正词组,公于前,正于后,惟有公才能正,不正枉谈公。这个“公”就是对人对事,不论亲疏,不分贵贱,也不管是否有人说情、开后门,都不偏废,都一碗水端平。只有心存公正,说话才有底气,才不怕鬼敲门,亦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推崇。
公正与廉洁相辅相存。公正者必定廉洁,廉洁又反过来促进公正。历史上的包公之所以敢于碰硬,敢于刚正不阿,就因为他光明磊落,一尘不染;乾隆年间被称为“不倒翁”的和shen之所以最终栽倒在刚上台的嘉庆帝手里,则因为他横征暴敛,贪婪成性。现实生活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们,尽管在台上讲得泡沫横飞,头头是道,因平时自身“正”不起来,他们只能口是心非,脚肚一次次暗暗打颤。正因如此,古代先贤告诉我们: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以捍卫法律尊严为天职的检察机关,之所以要把“强化法律教育心得体会
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作为自己工作的永恒主题,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受损。而社会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绝大多数就缘于一些职能部门或手握大权者处事不公;一些心中有冤屈的人之所以要不停的上访,其实也并非仅仅为了钱财,而是为了讨说法,求公正。
总之,要构建和谐社会,公正必不可少。最近在全省政法机关开展的“双学双整”教育整训活动,其最终目的和宗旨正是为了营造一种追求公正的氛围。
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课在##区党校教学中心301号教室进行,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为第五期师资班(法学专业)的学员量身定做的精品课——《九个维度: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教员角度》,吸引着来自全区各地市、县级党校的教师。随着陶教授“九个维度”的层层递进分解,随着解惑、答疑、沟通式课堂研讨及互动展开,我们不仅饱餐了一顿教学经验的营养大餐,同时也让我们的观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冲击,下面谈下自已的心得体会:
一、“持久敬业有热度”,这是陶教授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维度
“敬业”,这是我们通常思考的问题,但“教师如何才能保持持久敬业的热度”?我们却没有认
真思量。陶教授从“利己”和“利他”两个角度解读了保持敬业热度的必要性,让我们直面正确对待教师目前在待遇、地位上遇到的不公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悟身为“党校人”的责任:要把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做安心于党校,乐于党校事业有心人。我们认为,保持强烈持久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个“党校人”深省的一个深度话题。
二、“积累功底有厚度”,是陶教授讲授的第二个维度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七章第四十五条第(二)项的规定,要增强党校教学实效性,党校教研人员不能“以已昏昏使人昭昭”。陶教授以自己的经验启发我们:一要放低身段,虚心学习;二要正视不足,经常反思,才能保证“积累功底有厚度”。为此,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和正确对待学员对我们的教学评估,重新调整自我学习的态度,在打造学习型组织活动中,让自己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专业知识丰富,勇于理论创新,具有探索、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唯有“积累功底有厚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