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心得体会
教育的意义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又重温了一下宝莱坞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片名,宝莱坞电影多数为歌舞片,片中的舞蹈、通俗的舞曲和朗朗上口的歌曲融合进剧本叙事中,歌舞、三角恋爱、喜剧、惊悚等内容被混合到一部电影中,中间还有中场休息的影片。电影情节偏向情节剧。电影中常采用约定成俗的故事成分,如不幸的情侣、愤怒的双亲、三角恋、家庭线、牺牲、腐败的政客、绑匪、坏人、有金子般心灵的xx、失散多年的亲属、因命运而分离的同胞兄弟、命运的反复无常和巧合等等。
本次推荐影片近三个小时,有喜有泪,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个人认为在于融入了生活,升华到了人性,总能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的淋漓尽致,嬉笑怒骂里是对人生的思考。电影的很多情节也许涉及了印度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似乎和我国的国情差不了多少,所以也别总是信口“阿三”。社会很浮躁,我们更是浮躁,总想特立独行,但现实的生活使我们不可能那样去做,很多时候只能沿着那特定的轨道或被牵着鼻子走,展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必须、努力的艰难。这部影片中讲述的”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
故事中融入了亲情,爱情,友情,虽然很曲折,但最终都近乎完美的实现,然而电影终究是理想主义的美梦,若在现实中演绎,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谬!
三个搞怪的学生,一场滑稽的表演。导演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现在大学生的困境,以及大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整部影片虽然是以喜剧为主,但其中却蕴含了导演对人生的思考。
本片的主角无疑是兰彻,拉加,法罕。兰彻是一个非常聪明,机智的学生。而且不局限于成规,总是有这自己的想法。而拉加却有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父母,,他必须用功学习。对于法罕更是一个典型,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学自己不喜欢的`工学。在他们的身上都能到我们的影子。叛逆,屈服,但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还有两个配角,一个是“无声火”,一个是院长的女儿。
看到他们,我们不由的想到难道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吗?那样的学习方法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吗?究竟怎样的一个学生才是一个成功的学生?兰彻让我们知道了,也许你只能学习却没有证书,但真正的学识是不会被埋没的,成功是迟早的事。那封被改过的演讲稿就将死记硬背的弊端展现的淋漓尽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疑让人嘲笑他的无知。然而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拥有反抗的基因,在兰彻的影响下,院长女儿佩
雅也站在了他们的一边,与兰彻在一起,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就像法罕最后也是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摄影,我想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三流的工程师,多了一个优秀的摄影师。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那样每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兰彻有一句口头禅:“All is well”(“一切顺利”)。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其实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我们面临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这竞争中快乐的生活呢?这就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支撑。或许“All is well”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至少给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勇气!
片中的经典台词很多,特别值得深思,就像“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正值奋斗的我们,朝气蓬勃,不要再迷茫了,乐观地面对生活吧!让我们珍惜朋友,追逐梦想,追求卓越,相信成功终究会来敲响我们的门!
教育的意义心得体会「篇二」
《教育的意义》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当代教育理论及教育哲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论述。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对教育、教师和教学伦理的理解,提供给读者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洛克、休谟、康德、穆勒、弗雷格及维特根斯坦等伟大哲学家对教育至关重要的解释。第二部分,竭力探讨学习、知识与课程教育,着重探讨在“非分析”或“后分析”的哲学传统影响下的教育哲学的最新进展。第三部分,将与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与教育实践紧密关联的议题和问题作为重点来探讨,这些问题全部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与观察。此书因翻译原因,较为难读,今天就其中感触颇深的第三章《教师的综合角》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戴维看来,教育工作首先要具有某种专业品质:“如果教育工作——被想象为不只是培训或练习需要有能力帮助他人在智慧和道德识别中形成能力,而且,这样的智慧必然包括将他人看作目的本身,而不只是达到目的之方法的体认和敏感知觉,那么,对此类智慧传授负有责任的那些人,自身肯定需要具备并能展现出这种特质。”教学不仅是一种专业,同时还是一种使命。作者说:“给人印象深刻的教师在进行涉及他人的判断时,对于个别学生特
殊需要及利益,将表现出更用心的关怀和感受力。”教师需要关爱学生的品质,在他看来,完全缺乏关爱品质的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即使他拥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和过人的教学法,同时也是教育理论的名家,他也绝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教师的角,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教师的综合角需要扮演“教师、专家、促进者、教练”这四种,并能够熟练地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在这四个角中快速有效地进行变换。
一、 “教师”角,就是将“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道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教师是信息来源和学习渠道。“教师”角适合于讲授新的知识。它对于学生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未知的知识。
二、 “专家”角,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价值是教师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以这个角与学生互动时,主要的任务在于“问题解决”。例如,学生对某个难题苦思不得其解,或者学生遭遇到成长中的困惑,情感的纠结,向老师“求救”。作为有人生阅历的教师,采用建议的形式,为学生提出建议和方案。为学生支招,为学生“解惑”。
三、教师还有第三种角,即“教练”。教师采用这个角时,往往是处于一对一的情境。作为一个教练,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解决方案说给学生,而是要尽力激发学生自己到应对挑战的方案。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反思自己的困境,做出切实的改变。这个角适用于需要推动学生作出习惯改变的情境。例如,班主任某个学生谈心,耐心地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或生活习惯,改变自己的情绪惯性,从而更好地成长。
四、教师的第四种角是“促进者”。当教师以这个角出现时,教师所作的事情有两种情况:一是营造很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二是鼓励学生在向老师学习的同时,向其他学生学习,鼓励同伴互助成长。
当教师扮演好这几种角时,学生的学习将从向自己学习,转化为向教师学习、同伴相互学习、自我学习三种模式,学习的效果自然非凡。
一个教师要能自如地变换这四个关键角并不容易。需要有高远的教育目标,更新的教育理念和很强的管理自我的能力,这也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
教育的意义心得体会「篇三」
最近,我阅读了《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它记录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作者通过多个案例,帮助一线教师学习理论思考,阅读此书,是我获得不少,在书中,有一篇叫《多样化反思:过“有意义”的教育生活》的文章,也吸引了我。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就远远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准上。而本次作者介绍了除教研活动、案例研讨等以外的,随笔、影响、故事的反思,帮助大家促进专业成长。
随笔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在一周日常教育工作中对某个活动的感想与检讨,以教育随笔、手记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整理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在实践前,要反思教材、反思幼儿、反思教法,在实践中,要关注幼儿,及时调整,在实践反思后,要提升理念,促进发展。
影像记录有着它自身特殊的优势,它借助影像回放的平台,能帮助教师清楚地看到教育实践中幼儿的学习,自己以及同伴的行为,认识自己的实际活动状况与记过,反省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第一步,利用影像设备获取原始素材并加以整理与归类。第二步,
借助观看PPT,引导教师反省自己或者他人的教育行为。第三步,个体反省,加团队互助,两条腿走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故事反思,是指教师通过讲故事或者表演故事的形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事件展现出来,或者是幼儿园选择代表性的、集中性的问题,用表演故事的形式再现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集体反思与专业对话。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上,教师的自我反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育实践和生活经验中,要慢慢积累经验,提高反思的能力。
教育的意义心得体会「篇四」
今天被一段名为《教育的意义》的视频刷屏了,演讲者是一名英语培训学校的教师,慷慨激昂的讲了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许是节目需要上电视吧,说得还是比较委婉,但是很多同行看了这段视频之后一定深有感触!我也来凑凑热闹,说说所谓的教育。
教育,字典里的解释是教化培育。许慎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多么浅显的道理,可在如今,教育真的已经不能称之为教育了。可怜的孩子们上幼儿园要占
坑,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偷偷摸摸的考试,还有中考,高考,如果读了大学继续深造还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博士生的考试,工作以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想让家长不重视教育,错,应该是不重视考试都不行,考试两个字听起来都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如此培养出来的人,学历越高,就越有可能变成只懂得某一个极窄领域的傻子。依此理,教育部不该叫教育部,应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很多时候内心那种纠结是歇斯底里的。有的时候我特别为家长们感到心痛和难过。我总能听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就是想让孩子学作文,你们怎么不弄作文班啊?""老师,你讲这个东西对小升初有用么?"有些机构针对家长的这种需求开始没有底线的妥协,可作文这个东西真的靠老师去讲就能讲明白的么?文章是溢满之作,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又能写出什么文章来?我有时候在课堂上会这样跟我的学生讲:知道你们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吗?因为你们现在连情书都不会写了因为我记得我这个年纪上学时写得最好的就是给女同学的情书,因为真的是情到真处,可现在的孩子们哪还会写这些东西,通信的发达让他们失去了想要用文字表达的意愿!作文需要积累,作文需要孩子对生活思考,作文需要真的有感而发,一个整天想着如何教好作文的老师就是白痴,家长不懂你还不懂么?靠你三言两语就能让孩子会写作文?如果真的可以我顶礼膜拜!我总结了一句特别通
俗的话,但我觉得还挺有道理:阅读是为了学习写作,写作是为了练习写作!读有所感,读有所获,最后就一定会体现在你的文章里!
教育心得体会说到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到老师身上,因为学校里所用的教材就是一团糟,请大家有时间去看看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那才叫语文!再来看看我的语文课本,K12都是"文选型"的教材,每一个年级精挑细选一些文章按照一定的体例编排,看起来有体系,但实则没有,学生学完了以后几乎感受不到教学效果,学不学似乎意义不大,甚至考试所考的内容跟课本都没有关系,学完有的只是挫败感,课文我认真听了,怎么我还不会?不考虑考试形式是否合理,这样的教材就会出问题!学与不学一个样,我还学它干什么?所以语文课在中小学阶段就有了很多特殊的意义:累了在什么课睡?语文课!什么时候给女生写小纸条?语文课!什么时候看课外书?语文课!这些"物外之趣"是在其他的课堂上体会不到的!这样的教材让如此庞大,良莠不齐的教师体去讲给学生,再加上考试成绩的压力,不出问题就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