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学生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初一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正处于由童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的阶段,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又有对青年时期的憧憬,本文所描绘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应该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其次,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散文的一般规律,学习散文的一般方法都有所了解,这篇文章在内容上不存在很大难度,可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上,同时培养他们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建议]
这是开学的第一篇课文,应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教授和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引起共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在对课文主体的理解上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宜做统一规定。这篇文章是传统课文,教学上应以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到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文中简洁质朴而包含感情的语言,可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会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大有裨益。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
形影声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在教学本课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不错。学习两相比照的文章结构。体会记叙的感情彩。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导入
方法1
(1)学生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介绍《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集,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12-17岁读书的私塾。
注:此种方法是为了一般以旧带新,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方法2
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最难忘的事情,活跃气氛,创设情景。(教师可以参与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记叙了那些事情?(输理文章层次)1-8:在百草园的生活
9过渡告别百草园,
10-24: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二)重点研读
主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为课堂的进行做铺垫)
1.学生默读(1-8段),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地位?
(“乐园”)
2.思考“似乎确凿
....只有一些野草”与“乐园
..”是否矛盾?
(不矛盾似乎确凿——大人的眼光,乐园——小孩的眼光)
3.学生齐读第2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菜畦石井栏皂荚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2)作者的描写是以什么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整体植物→动物
(静→动)
由低→高高→低
单是(突出强调) 局部动物→植物(动→静)
(3)作者在百草园中是如何玩耍的呢?如何描写与他玩耍的事物呢?看(视)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形)
听细蛉低唱蟋蟀弹琴(声)
挖(触)遇见蜈蚣按斑蝥
拔何首乌臃肿
莲房一样的果实(形)
摘覆盆子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形)
又酸又甜(味)
(4)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过渡,问:在百草园中除了以上游戏,还可以做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冬天捉鸟)
(5)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轻松、自由、无忧无虑)
(6)“我”为什么离开了百草园,原因肯定吗?第9段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检查相关知识落实情况。
(二)正课
1.学生朗读10-24段
2.教师简介三味书屋
3.学生出对先生描写的词语
师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学生自由发言)(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师问:你对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答案:和蔼开始严厉后来就可以)
不用戒尺只瞪眼睛有些迂腐不愿回答“怪哉”的问题,读书入神的神态、动作
师问:“我”对先生的态度是什么?恭敬。
4.师问:“我”在三味书屋中除了读书,还可以做什么?
(溜到花园去玩偷着画画读书的乐趣)
5.你觉得作者是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引出本文中心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6.教师总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快乐,学会享受不同阶段的快乐。
(三)学生质疑。
三、教学反馈
布置学生讨论:1.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2.模仿第二段,描写你童年的一个“乐园”。
3.通过对神态描写,刻画一位老师。
四、教学反思
[案例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引导l: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戏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湖北杨红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