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8),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到完(924),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坐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黏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写百草园的生活,作者始终围绕着一个——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陈设布置来看,让作者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写百草园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比较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
    :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说: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百草园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
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中的,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因为少年鲁迅听长妈妈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园中又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每当提到蛇,作者就很自然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了。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这个
故事在文中属于插叙,它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3.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景物描写有序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是写颜,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思考与讨论
    一、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作者却十分肯定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于是,童年的带我们走进了童趣盎然、童心灿烂的百草园……结合自己对童年的真切感受谈一谈对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理解。
    出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参考答案: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从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新奇,从下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百草园里有无穷的趣味,因此是我的乐园
    二、三味书屋是的启蒙学堂。儿童的天性让这所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充满别样情趣。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
    出题意图:在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几个场面所反映出的童真童趣。
    参考答案:严厉的学堂,也因孩子们的天性染上一层轻松的彩:后园的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课堂之上人声鼎沸,不知所云的读书声,先生读书时有趣的样子,纸盔甲游戏和画画等。儿时的读书逸事在成年后的作者心中留下的是清晰而惬意的记忆。
    三、先生读书的情景成为回忆中生动的画面,仔细阅读三味书屋中师生放声读书的描写,思考这样的读书生活给以什么样的影响。
    出题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私塾教育是旧时代的教育方法,它对于传播祖国文化,培养启蒙儿童,起过重要的作用。理解成年人对自己少年学习生活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参考答案:旧的私塾教育应时代而生,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阶段,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作者以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并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幽默,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四、本文思想丰富而深刻,对课文的主旨一般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
    1.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生活的私塾教育。
    2.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心理。
    3.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4.表现了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排解心中的郁闷。
    你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出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关于本文的主旨,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讨论本题时,不要拘泥于某一个观点,更不要把别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可让学生自由思考、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二、本文容量大、难点多,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重点和课文难点的关系。要结合课后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在教学中,可结合思考与讨论的第二题,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中所表现出的儿童的生活情趣。
    四、描述三味书屋部分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可结合问题探究的相关内容,从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入手进行讨论,让学生展开思路。因这部分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适当做一些介绍。
相关资料
一、时代背景
    19269月,鲁迅到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
    鲁迅本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积聚力量,再进行下一步的战斗。他刚到厦门,就以兴奋的心情注视着当时的北伐革命战争,认为北伐革命军胜利进军极快人意。但是,厦门却与全国革命形势脱节,使他感到孤立海滨,和社会隔离。厦大教员中又有不少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的人物,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膨胀起来,这就使他感到厦门与北京一样污浊。于是不到半年,便决心离去。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鲁迅受到厦大青年们的衷心爱戴。他除执教外,曾到厦大学生办的平民学校,以及集美学校、中山中学等处演讲,激励青年的爱国热忱。他还指导厦大的文艺青年成立泱泱社鼓浪社,出版文艺刊物,热心培育新文艺的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