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的感情彩和风格。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写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鲁迅对他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鲁迅的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师生交流互动,探究文意。
明确: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还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文章开头写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
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去往仙台途中记忆深刻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体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做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地帮助中国学生;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三、研读文本,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的整体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任选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随意。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思考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添改讲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
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②为“我”纠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③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④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笔耕不辍,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文章的叙事线索。
2.作者通过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格特征?
二、品读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感情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
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等诸多复杂心绪包含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的“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
“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读第5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为什么?
(2)“居然睡安稳了”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的语气词“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隐含着些许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使作者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匿名信事件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达作者的愤慨,而是从歧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
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地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心生悲哀。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企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毙的中国人、一围着看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国人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在遭受屈辱后极为心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之情。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下使自己的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第38段,教师点拨:
“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旨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激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文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的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