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时间
课题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思维品质:1、了解三味书屋的几个片段,三味书屋的来历
          2、概括寿镜吾老师人物形象。
文化品格:学习古人尊敬师长的美德,了解古代的私塾教育。
学习能力:了解作者对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怎样的感情,探讨文章的主题。
语言能力:了解文章当中风趣的语言对话
教学重点 :探讨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究文章的主题,联系一定的背景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三味书屋的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明确:(10)书屋陈设(11)先生印象(12-16)询问怪哉(17-20)后园寻趣(21-23)师生读书(24)做戏画画
“三味书屋的含义”:寿镜吾说,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暖”:甘当老百姓;
“菜根香”:满足于粗茶淡饭;
“诗书滋味长”:认真体会诗书内容获得深长的滋味。
二、品味语言:“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起,着,向后面过去,拗过去。”
明确:动作、神态描写:从“仰”“摇”“拗”几个动词可以看出先生读书入神,自我陶醉。
三、体会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补充拓展: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2、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3.知人论世:分析中年鲁迅的情感态度及写作背景
猜猜作者是在几岁时写这篇文章的。学生猜后讲解。(46岁)
当时鲁迅受北洋军阀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厦门大学地处偏僻,又受同事排挤,孤独寂寞的他不由得回忆起童年玩耍的百草园的甜美欢乐与三味书屋学习的快乐、先生的和蔼、同学的和睦。出于慰藉的心理需求,鲁迅将这些回忆写成文字,后来编集并命名为《朝花夕拾》,意为早晨的花到傍晚去捡拾。
4、主题及三味书屋分析
12岁时作者来到了三味书屋。出写三味书屋的语段。
A、主题讨论
仔细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请从文中出依据说明。(提示:三种说法中对百草园的认识没有太大差别,重点从三味书屋部分依据。)
出示: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理由:(1)有同学的陪伴,有活动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大自然带来的趣味。(板书:自然)
(2)有成就感:读书、对课、画画(描绣像)——体会到追求知识的快乐。(板书:知识)
(3)老师:极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可敬,和蔼,很少体罚
听先生读书的乐趣:“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之极。
听小朋友读书的快乐,怕受惩戒陆续走回时的调皮。
这里是学习的乐屋,是鲁迅的启蒙学堂。——只不过不同于百草园的独乐,同学之间多么友好,可称为众乐。
从第10段也可看出对三味书屋的方位摆设记忆深刻,充满感情。
5、作业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