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唐诗五首  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品味五首古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五首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预习部分
    文题解读
    《野望》
    “野望",即眺望原野。标题简洁明了,表明诗歌描写的是田野的景,交代了写作内容。
    《黄鹤楼》
    本诗以楼名为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使至塞上》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同时也表明了诗歌描写的是塞外之景。
    《渡荆门送别》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送别"点明了本诗的主题,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题目简要概括了诗人出游的季节和地点。
    作者简介
    《野望》
    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黄鹤楼》
    崔颢(?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使至塞上》
    王维(约701一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人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王右丞"。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盛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著名诗篇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野望》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黄鹤楼》
    崔颢在外游历期间,来到黄鹤楼,登楼后,看到眼前景,他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此诗。
    《使至塞上》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渡荆门送别》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的作为。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正是在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他写下了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到杭州上任。第二年,春天刚刚来临,早就思慕杭州西湖美景的白居易来到湖边游赏,兴之所至,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钱塘湖春行》。
    课文主题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课文解析
    《野望》
    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注释】
    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依:归依。
    【译句】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注释】
    秋:一作"春"。
    落晖:落日的余光。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译句】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注释】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译句】牧人驱赶着那牛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相顾:相视;互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
    黄 鹤 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