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高三
2013-03-24 11:06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复习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复习过程: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
烘托指的是以
乙托甲,
使甲的特
点或特质
更加突
出。有正
衬和反衬
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
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
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
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
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
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
“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
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
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
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一、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
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
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前人诗句两种。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
立场和态度、个人
“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
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
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
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
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
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
青”(姜夔
《扬州慢》)
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
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
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
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
衰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虚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
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
映衬,交织一
起表达同一样
的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
咽。……(柳永《雨
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
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
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
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
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
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附:详解虚实结合: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
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象征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
引起联想的具体形
象,表现与之相似
或相近特点的概
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
住,百匝千遭绕郡
城”(李德裕《登
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
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
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
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5、起兴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
弦,一弦一柱思华
年”(李商隐的
《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
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
与之有关的另一
事物,或把事物
中类似的特点联
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贺知章
《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
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
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
浪漫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
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
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
断、分析、综
合,创造出新的
观念的思维过
程。
“湖光秋月两相
和,潭面无风镜未
磨。遥望洞庭山水
,白银盘里一青
螺。”(刘禹锡的
《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
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别出心裁地
再现于纸上。
7、渲染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
多方面的描写形
容,以突出形
象,加强艺术效
果。
“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杜甫《登
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
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
的特点。
8、抑扬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
方面和要肯定的
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调
其中一个方面以
达到抑此扬彼或
抑彼扬此的目
的。有先扬后抑
和先抑后扬之
分。
“闺中少妇不知
愁,春日凝妆上高
楼。忽见陌头杨柳
,悔教夫婿觅封
侯。”(王昌龄
《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
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
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
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
主题。
9、对比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
物或情形作对
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
归,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
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李白《越
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
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
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
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
10、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