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的梦境与悲凉的现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对比阅读
【专题解释】
本专题联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理会诗作的思想内容。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通过分析文本语句声韵节律设计诵读,理会《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和《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预习任务】
1.提前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的《李白》(王运熙著)、《杜甫》(刘开扬著)。
2.重点阅读王富仁《古老的回声》中的《李白:语象、文象与物象》、《杜甫:从音、形、义话杜甫诗〈白帝〉》以及林庚的《说“木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诗人简历与诗作定位——为两位诗人合编年谱
1.通过回忆背诵和查课本,默写小学、初中学过的李白、杜甫的诗作,并检查订正字词,列为诗作长编初稿。
2.通过阅读《李白》(王运熙著)、《杜甫》(刘开扬著),参考两本书的编排,按照时间空间转换,列出两位诗人的基本经历,形成诗人年谱并从这两本书里摘录打动自己的诗作,汇入诗作长编。
3.综合两位诗人的诗作长编和诗人年谱,把两位诗人的年谱按时间顺序整合成一个年谱。年谱以年代时间和空间作目,诗题、诗人简历作正文。
任务二声韵分析与文本理解——为两首诗作设计诵读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中并峙的两座高峰。他们之间的交际和诗作的差异成为永恒的话题。我们通过合编李杜年谱,已经对此有了丰富的认识。现在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放在一起联读,正好能凸显不同诗人的精神气质和不同诗体的特征、神韵。
1.李白和杜甫的这两首诗,正好是唐人所说的古体诗和近体诗。请以这两首诗为例,说说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
不同:主要有字数不同、句数不同、格律不同、用韵不同四个方面。 2.王富仁先生在《李白:语象、文象与物象》中指出李白的古风和杜甫的格律诗在塑造物象上的不同,又认为语象是把握作者塑造物
象的重要方法。请参考《李白:语象、文象与物象》的分析方法,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语象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提示:(1)可以让学生先从古体诗和近体诗四个不同的用韵入手,根据第二段的韵脚变化,将第二段分层,并引导学生理会韵脚的转换、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层写入梦即到剡中,第二层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第三层写景物陡变,第四层写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第五层写霹雳声震耳欲聋,第六层写仙人纷至沓来,第七层写由梦境而惊醒。
(2)模仿王富仁先生的做法,从字数不同的角度,根据字数变化,用画图排列出全诗的语象,再引导学生谈谈各层对各种诗歌体裁的吸收:第一、二、三层是五七言,暗合格律诗;第四、六、七层吸收了楚辞的句式,第五层则是诗经的四言句式为主。
语象分析示例:
3.根据语象的分析,尝试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初步感受这首诗“语象和物象统一于作者的主观情绪”的特点,并分享自己对所塑造的梦境的认识。
提示:结合《李白:语象、文象与物象》的内容,初步理会王安石称李白诗歌“词语迅快”的特点。(在学生分享自己对梦境的理解时,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忽魂悸以魄动”一句暗示了梦境还有怎样的特点?即
《梦游天姥吟
留别》一诗所塑造的梦境不仅仅是神奇瑰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现的恐怖的阴影,这就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四处碰壁,精神受到压抑的一种反映。)
4.“悲”是贯穿《登高》整首诗的情感线索,试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悲”的。
提示:第一联是借眼前众多的秋景来烘托内心的孤寂;第二联是以宇宙辽阔和历史久远来反衬个体的悲苦;第三联是由身世不幸和时世艰难来写精神的苦痛;第四联是用身体状况、生活情形来写当下的惨淡。
5.参照《杜甫:从音、形、义话杜甫诗〈白帝〉》中对声韵和节奏的分析,对《登高》一诗作分析。
提示:除了通过自主分析,让学生关注《登高》声韵交错变化的效果,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四联句式的变化:第一联是通过繁复的景物及其特征形成一种频密的节奏;第二联却是选用极简的物象形成极其恢宏的意境,其中叠词的使用更强化了这一特点,第二联和第一联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第三联转为较常见的句式,节奏均匀分明;第四联则变为前紧后松、先急后缓,陡然收尾。(由此可以点出杜诗在格律森严的同时,也有变化无穷的特点。)
6.通过投影呈现各种诵读标注形式,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词句的轻重缓急,理会《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迷离和《登高》对于现实的悲凉之感,并用符号对诵读的轻重缓急加以固化,以便交流诵读。
提示:诵读标注形式:重音[ . ]、停顿[ / ]、语速快[ _ ]、语速慢[ ]、语调升[ ↑]、语调降[ ↓]、语调曲折[ ∨]、语气节奏[()]。
任务三梦的境界与现实悲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在梦境,《登高》重在现实,梦境与现实两相映照,境界有别。
1.李白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
提示:这一问题见仁见智。“美梦说”认为仙界神奇美好,是现实中无法抵达的,因现实缺失进而在梦境
中追寻。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
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噩梦说”则认为梦醒是“忽魂悸以魄动”,胆战心惊而起,意味着诗人惊魂未定,梦中之境是诗人求仕长安而未得这一经历的曲折反映。
2.《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有哪几层悲意?
提示: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3.与表现内容相联系,两首诗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提示:李白主要是进行升天求仙的梦幻式想象,以古体诗的自由句式表达变幻莫测的境界和追求自由的心灵;杜甫主要以细腻精工之笔刻画现实意象,并将个人感受融于宇宙自然之中,感情由此雄浑悲壮,个人之悲与家国之悲、宇宙之悲共振,意境博大。
任务四词语推敲与资料查证——以词语为切口写文学短评
1.以《说“木叶”》一文为例,讨论文学短评应有的特点。
提示:文学短评写作的三个特点:需要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
2.学习《说“木叶”》的鉴赏思路,从两首诗中挑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词,提出一个对应的可替换的近义词语。
提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从《登高》一诗入手。例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长江”,古典诗词也有用“大江”的。请思考《登高》中的“长江”能否替换为“大江”,并说明原因。
3.演示登录“中华古籍库”,以挑选的词语为关键词,分别查自古以来所有使用了这个词的诗句,以便课后汇编成资料长编。
4.课外学写文学短评。模仿《说“木叶”》的写法,梳理这对近义词语在具体诗作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并把自己的认识写成一篇文学短评,不超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