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古典》教学设计案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读本作品是陌生的,尽管人手一册,却没有兴趣了解和感受。如果老师不讲,读本基本上成了摆设。学习自觉的同学,可能会把整本书看一遍。一般的同学,看看目录选几篇看看就不读了。对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我希望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授学生以“渔”,让学生收获更多的“鱼”。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片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短小、锋利、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评价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学生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杂文篇幅虽然短小,取材却广泛多样。点滴的感受,片断的思想,鳞爪的观察,大至宇宙,小到微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闻时事,奇谈趣闻,皆可入文。作者评人、议事、说理、录言、记闻均可。
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即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采用影射、讽喻、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
四、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杂文评人议事应该形象、生动。它要求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形象之中,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
文章表达了对古典诗词所描绘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不复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的悲痛之情。王开岭借此直指教育的弊端:把培养美好的心灵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播。
三、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的一般特点和本文的独特之处。
2. 把握作者独特而复杂的思想观点。
3. 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方法引导:
1. 重点:
( 1 )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诵读,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品味作者描绘的古典诗歌那宁静、淡雅、柔和、和谐的美妙景和意境。尤其是1 — 4 段精彩诗句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方法一:走进去,立足文本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分析杂文常见思维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 难点:
( 1 )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 2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方法二:跳出来,运用逻辑思维辩证分析作者观点。
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思考一切
2.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总体布局,理清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赏析。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时:通过学生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作者的思想。理性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走进文本,分析课文。
知人论世
王开岭:
男,1969年生,山东滕州人。曲阜师大政治系87级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诗歌作品。91年毕业后客居济宁,先后创作散文、思想性随笔、文学评论一百五十余万字。近年写作以关注体制文化和国民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性思考。
⏹无论是廓清历史、还是批判当代生态和权力之弊,他截取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引人瞩
目、最易被喧嚣的学界和民间所忽略、而又极具人文品质的片段和细节,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精神事件”(这是他常用的一个概念)和“心灵事件”。这几乎成了他选题的一个标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
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通俗之意,一方面要善于学习,理解本源,才
能有所感悟;另一方面又要敢于跳出来,不随波逐流,才能获得更多的雅趣。这则文字所含的哲学思想,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认识社会皆具指导意义。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批判对象。
文章哪几段集中写“流逝的古典”?其他几段些什么?
⏹本文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哪一段?作者想批判什么?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
⏹1-5段写古典的流逝
⏹6-9段赞美国外护树的青年及其所受的教育
⏹第10段批判我国的教育对比论证
2.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描述诗中的景象。
1你能从文中出一个描绘自然美景的诗句并略作表述吗?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空蒙雨亦奇。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②“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③诗人张志和《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盛开,流水潺潺,鳜鱼肥美。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唐代李白所作,五言律诗。诗云:“清溪清我心,水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主要描写清溪水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⑤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秋夜,长安城一片皎洁的月光,家家户户都传来捣衣声,每一声都心系玉门关战地的亲人,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这思念之声,什么时候把敌人平定了,丈夫就可以结束这漫长的远征。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
诗通过描写青青的芦苇、笼罩于芦苇之上的白露和河边的霜气,创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非常得体地烘托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无限怅惘之情。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經這組句子,以百度百科上的解讀,說的是:“一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蘋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一吹笙管振,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一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
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佳賓嬉娛任逍遙。一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佳賓心中樂陶陶。”
總感覺鹿鳴是最接近大自然的聲音,屬於一種安靜的境界,一旦喧噪介入,就會驚動甚至打破那個畫面。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出俗的精神面貌。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彩璀璨。
朗读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濛雨亦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品味古典之美
联想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