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概览
1、知识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能力目标
(1)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聚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写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教师用书》)
4、课题简析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皆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三、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一)齐读第一段: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研读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几句.
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
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托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叹:1、统摄全文
2、蜀道来历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3、山势高危—-山挡日,急浪回旋—-正面    ——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侧面
—-山路曲折盘旋,行旅艰难——正面      ——人的感受——侧面
(二)分析体读第二段:设问——动物、景物、视觉、听觉—-叹
1.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
的画面相比,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第二节中有哪些句子是用夸张、反衬来描写景物的?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两句与下面两句都突出了蜀道的险峻。这四句写出了水石游荡、山谷轰鸣的场景,突出了蜀道的难行.
3.第二节中但见……愁空山几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作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三).分析体读第三段:军事-—剑阁、所守、化为豺狼、杀人如麻—-叹
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了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到大历初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亮点综述
1.鉴赏古典诗歌要抓住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能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词句,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话?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见《优秀教案》)
这个诗眼在题目中表现为哪个字?
表现为"字,即难行”“难走"的意思。蜀道难就是蜀道难行的意思。
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第三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高峻。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是点,即青泥岭情况。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
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