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目的要求:
  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八首、词七首,能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感情。
  2. 能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3. 大致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状况。
  4. 学一点诗词格律常识:押韵、平仄、对仗。
    分篇诠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1. 了解古体诗的特点。
  2. 用心体会李白借描写梦境反映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探究“梦游”的境界。
  3. 熟读背诵全诗,把握这首诗的节奏和语气的变化,体味本诗的声韵美。
  4. 认识李白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和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关于题目:
    “梦游天姥”,本诗写法别致,先写梦游天姥起因,次写梦游天姥的经过与所见,结尾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
    “留别”是行者向送行者留言。留别诗与送别诗其实是一类,这首诗以自述心志为内容,在留别诗中可谓别开生面。
. 重点、难点:
    重点:梦游经历及所见。
    诗中梦游始写飞往天姥山的不平凡的游程,诗人于月夜在镜湖上空飞行,直至剡溪。再写登山,山路险峻,但诗人毫不费力,如同飞升一样就到了山巅。眼前出现一幅雄奇画面:东海涌出一轮红日,映照周围山,忽然间传来桃都仙山上天鸡的啼声。最后写仙境的出现,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
    难点:
  1. 对李白游仙思想的理解。
    诗人梦游天姥、向往仙境,是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诗人以梦游天姥、追觅仙境而幻灭喻人世间的寻欢作乐不过是一场梦,万事如东流水,一去不返。这是诗人梦醒后的感慨,其中既有诗人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忿懑,又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消极态度。因为诗人本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但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他实现不了宏志,还受尽排挤。他不满现实、憎恶权贵,宁可隐退,寻仙觅道,远离浊世,这种傲视权贵的思想,看似消极,实则表现出他的不妥协的精神。
  2. 这首诗中的艺术手法运用及其作用。
    最突出的是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境的出现,反映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衬托等手法。如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中的天姥比、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又如写天姥山的高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夸张。连用五岳、赤城来衬托天姥的高大。使读者理解如此雄伟高峻、气势非凡的天姥山怎能不令人神往!于是自然而然随同诗人“入梦”,进入“梦游”。
  3. 丰富的想象
    读诗,不善于想象就难以进入诗的境界,特别是读李白的诗。李白,时人称之为“谪仙”,读他的诗,人们往往会觉得诗境变化莫测,这是由于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特有的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然,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的,所以我们应在读诗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去体味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去领味其音韵美。
【模拟试题】
. 基础知识
  1. 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天姥(mǔ)            殷岩泉(yīn
    B. 天台(tāi            澹澹(dàn
    C. 青冥(míng            脚著(zhù)
    D. 渌水(lǜ)            訇然(hōng
  2. 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 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或者)
    B. 向天横(遮断)        因之梦吴越(因为)
    C. 忽已暝(天黑)        鸾回车(回旋、运转)
    D. 洞天石扉(洞中的天地)    清猿啼(凄清)
  3. 下列诗句没有书写错误的一组是(   
    A. 烟涛微芒信难求        势拨五岳掩赤城
    B. 迷花倚石忽已冥        一夜飞渡镜湖月
    C. 且放白鹿青涯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4. 朗读时语气停顿节拍正确的一组是(   
    A. |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B. |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C.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D.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句中“栗”、“惊”两词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古来万事东流水
    B. 恍惊起而长嗟
    C. 则修文德以来之
    D. 而耻学于师
  6. 指出有通假字的项(   
    A. 恍惊起而长嗟
    B. 忽魂悸以魄动
    C. 天姥连天向天横
    D. 列缺霹雳
. 阅读下面的诗句作答。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7. 这段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想像中的事物,勾勒了一个光明一片的仙境,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不超过15字)
  8. 对这段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列缺(闪电)        霓(彩虹,名词作状语,“用彩虹”的意思)
    B. 金银台(用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住的地方。)    鼓(敲,名词作动词)
    C. 云之君(云中的神仙)    风(名词作状语,“用风”的意思)
    D. 回车(驾车回宫阙)    列如麻(仙人像麻杆一样排列,显得整齐)
  9. 对这段诗句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前四句节奏短促,承前段阴森恐怖的描写,表现作者扫除阴霾的气概。
    B. “青冥浩荡”两句写仙人生活的背景:宽广无垠,日月同辉,一片光明。
    C. “霓为衣”写仙人灿烂如霞的衣裳;“虎鼓瑟”,写奇特的奏乐;“风为马”、“鸾回车”对仙人的交通工具想象奇异。这里也有诗人长安三年生活的印迹。
    D. 写“云之君”、写“仙之人”来得快、人数多,写出热闹欢庆的场面。
  10. 对“仙境”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后,出现了“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仙境
    B. 梦境的高潮是神仙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
    C. 众仙在金银台上的活动只写了“虎鼓瑟兮鸾回车”一个细节
    D. 诗人和众仙欢聚一堂,亲切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诗人描写洞天之内晴空万里、日月双悬、仙人如麻、其乐融融的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几句,回答下列问题:
  12. “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君”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别”字在本诗中起什么作用?
. 填空、默写、简答。
  15. 1)古体诗,又称______________多数通篇是_______句或_______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___________。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2)李白,字_______,号_______,是唐代诗坛的代表作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_______诗人。
  16.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 完成对第一节中诗句的解说(6分)
    1)首句一“怒”字,把秋风________化,富有浓烈的感情彩。
    2)“茅飞渡江洒江郊”,“飞”字紧承上句的“______”字,“渡江”说明____
______,“洒”说明_________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挂林梢”表明_________,“沉塘坳”表明___________
  18. 完成对第二节中诗句的解说(6分)
    1)这一节是前一节的____________________。飞起的茅草无法收回,自然让人想到落在地上的茅草了,是应该可以收回的。
    2)“童抢茅”一方面表现童的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的_________,不然,他们怎么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呢?
    3)“忍能对面为盗贼”不过是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童安上“盗贼”的罪名。
  19. 对第三节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6分)
    1)“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_________的心境。这两句预示着_________________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是说茅草被风掀飞,使本来就不严密的屋顶更加空漏,故室内到处漏水,令诗人_________________-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的经历,“长夜沾湿”的现状加上___________的思虑,怎能入睡呢?
  20. 解读第四节,完成(1~3)题(6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由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不仅仅是诗人哀叹自身的不幸了,而是一种热烈的____________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诗人在个人的悲惨遭遇里,想到的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